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3)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遍知諸障過患。謂遍了知此障有故於其四種未證不證已證退失。敗壞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惱住自毀毀他。身壞命終生諸惡趣。是名遍知諸障過患。云何名為修習對治。謂諸怯弱總用隨念以為對治。由隨念作意慶悅其心。令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云何遍知諸障過患?謂遍了知此障有故,於其四種,未證不證,已證退失,敗壞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惱住、自毀毀他,身壞命終生諸惡趣,是名遍知諸障過患。云何名為修習對治?謂諸怯弱總用隨念以為對治,由隨念作意慶悅其心,令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加行用於精進平等通達以為對治。不修加行。用恭敬聽聞勤加請問以為對治。煩惱熾盛。用不淨等所緣加行以為對治。若未串習。即用如是思擇方便以為對治。謂我昔於遠離不串習故。今於修習遠離生起怯弱。我若於今不習遠離。於當來世定復如是。故我今者應正思擇於其遠離捨不喜樂修習喜樂。餘蓋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違如理作意以為對治。應知是名修習對治。

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加行,用於精進平等通達以為對治。不修加行,用恭敬聽聞勤加請問以為對治。煩惱熾盛,用不淨等所緣加行以為對治。若未串習,即用如是思擇方便以為對治,謂我昔於遠離不串習故,今於修習遠離生起怯弱;我若於今不習遠離,於當來世定復如是,故我今者應正思擇,於其遠離捨不喜樂,修習喜樂。餘蓋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違如理作意以為對治。應知是名修習對治。

 

又遍了知諸障自性是能障礙。是能染污。是黑品攝。是應遠離。能遍了知如是諸障遠離因緣。方可遠離故。應尋求諸障因緣能遍了知於應遠離。不遠離者有何過患。故應尋求諸障過患。既遠離已更復尋思如是諸障。云何來世當得不生。故應尋求修習對治。由是因緣能令其心淨除諸障。當知此中由隨順教有眾多故。毘缽舍那亦有眾多。毘缽舍那有眾多故。令奢摩他亦有眾多。

又遍了知諸障自性,是能障礙,是能染污,是黑品攝,是應遠離。能遍了知如是諸障遠離因緣,方可遠離,故應尋求諸障因緣。能遍了知於應遠離、不遠離者有何過患,故應尋求諸障過患。既遠離已,更復尋思如是諸障,云何來世當得不生?故應尋求修習對治。由是因緣,能令其心淨除諸障。當知此中,由隨順教有眾多故,毘缽舍那亦有眾多;毘缽舍那有眾多故,令奢摩他亦有眾多。

 

又復即此毘缽舍那由所知境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毘缽舍那串習清淨增上力故。增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增長廣大如如身心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緣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如如於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又復即此毘缽舍那,由所知境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毘缽舍那串習清淨增上力故,增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增長廣大。如如身心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緣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如如於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問齊何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觀察所有眾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由於不淨善修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纏處法。心不趣入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未得究竟。

問:齊何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觀察所有眾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由於不淨善修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纏處法,心不趣入、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未得究竟。

 

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念。當知亦爾。於中差別者。謂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恚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無常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俱行愚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慢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內寂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思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念,當知亦爾。於中差別者,謂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恚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無常、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俱行、愚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慢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內寂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思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雙運轉道。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雙運轉道。

 

中嗢柁南曰。 相尋思伺察  隨行有三門 義事相品時  理六事差別 初相應加行  次串習無緩 無顛倒應時  解了無厭足 不棄捨善軛  最後正加行 是九應當知  有二品差別 知自性因緣  見彼諸過患 正修習對治  令障得清淨

中嗢柁南曰:「相尋思伺察,隨行有三門,義事相品時,理六事差別。初相應加行,次串習無緩,無顛倒應時,解了無厭足。不棄捨善軛,最後正加行,是九應當知,有二品差別。知自性因緣,見彼諸過患,正修習對治,令障得清淨。」

 

云何修作意。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邪加行學正加行。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今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種作意。何等為四。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

云何修作意?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邪加行、學正加行。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今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種作意。何等為四?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

 

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云何生輕安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麤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起一切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

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云何生輕安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麤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起一切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

 

云何淨智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內心寂靜為所依止。由內靜心數數加行。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彼修行者。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如是於漏及漏處法。能令其心生熱等熱生厭等厭。

云何淨智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內心寂靜為所依止,由內靜心數數加行,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彼修行者,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如是於漏及漏處法,能令其心生熱等熱,生厭等厭。

 

何等名為可厭患處。略有四種可厭患處。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何等名為可欣尚處。略有三種可欣尚處。一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

何等名為可厭患處?略有四種可厭患處: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何等名為可欣尚處?略有三種可欣尚處:一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

 

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毘柰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沒。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毘柰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沒,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柰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所受用。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柰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所受用。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彼修行者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諸漏處法令心不向。違逆棄背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悅潤其心。於出於離所生諸法有親愛故。令心趣向附著喜樂和合而住。

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彼修行者,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諸漏處法,令心不向、違逆、棄背,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悅潤其心,於出、於離所生諸法有親愛故,令心趣向、附著、喜樂,和合而住。

 

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相。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其心如是。背諸黑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內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法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淨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攝受因。經歷彼彼日夜剎那臘縛須臾逮得勝進。

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相,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其心如是背諸黑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內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法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淨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攝受因,經歷彼彼日夜剎那臘縛須臾,逮得勝進。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於時時間燒鍊金銀。令其棄捨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於是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中種種轉變。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污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於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解皆能成辦。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於時時間燒鍊金銀,令其棄捨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於是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中,種種轉變。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污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於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解,皆能成辦。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