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 (3)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 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 於學到究竟  善斷諸疑網 今請學所學  修學為我說 大仙應善聽  學略有三種 增上戒心慧  於彼當修學 應圓滿六支  四樂住成就 於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淨 初善住根本  次樂心寂靜 後聖見惡見  相應不相應 先淨樂靜慮  及於諦善巧 即於諸諦中  應生遠增長 於諸學處中  有四趣三所 遠離於二趣  於二趣證得 二安住二種  一能趣涅槃 漸次為因緣  純雜而修習 最先離惡作  最後樂成滿 諸學是為初  於此學聰叡 由此智修淨  淨生樂成滿 諸學是為中  於此學聰叡 從此心解脫  永滅諸戲論 諸學是為尊  於此學聰叡 若行趣不淨  亦趣於善趣 是行說為初  當知此非共 若行趣清淨  非諸趣究竟 是行說為中  當知亦非共 若行趣清淨  於諸趣究竟 是行說為尊  當知此必共 若有學無學  當知並聰叡 若有學無學  當知並愚夫 若棄捨攝受  亦斷除麤重 及現見所知  是受持三學 若有緣無緣  亦細麤顯現 由受持遠離  言發悟所引 初學唯有一  第二學二種 第三學具三  慧者皆超越 不毀壞尸羅  於學誓能順 軌範無譏論  於五處遠離 若無犯出離  無惡作惡作 於彼學尋求  及勤修彼行 終無有棄捨  命難亦無虧 常住正行中  隨毘柰耶轉 修治誓為先  亦修治淨命 二邊皆遠離  亦棄捨邪願 於諸障礙法  終無有耽染 亂心法纔生  尋當速遠離 非太沈太浮  恒善住正念 根本眷屬淨  而修行梵行 應發勤精進  常堅固勇猛 恒修不放逸  五支善安住 當隱自諸善  亦發露眾惡 得諸衣服等  麤妙皆歡喜 少隨於世務  麤弊亦隨轉 受杜多功德  為寂離煩惱 當具足威儀  應量而攝受 終無有所為  詐現威儀相 不自說實德  亦不令他說 雖有所方求  而非現異相 從他邊乞求  終不強威逼 以法而獲得  得已不輕毀 不耽著利養  及所有恭敬 亦不執諸見  增益與損減 不著順世間  無義文咒術 亦不樂畜積  無義長衣缽 恐增諸煩惱  不染習居家 為淨修智慧  當親近賢聖 不畜朋友家  恐發憂悲亂 能生苦煩惱  纔起尋遠離 不受於信施  恐加害瘡皰 於如來正法  嘗無有棄捨 於他愆犯中  無功用安樂 常省自過失  知已速發露 若犯於所犯  當如法出離 所應營事中  能勇勵自作 於佛及弟子  威德與言教 一切皆信受  觀大罪不謗 於極甚深法  不可思度處 能捨舊師宗  不堅執自見 常樂居遠離  及邊際臥具 恒修習善法  堅精進勇猛 無有欲生欲  不憎惡憎惡 離睡眠睡眠  時不居寂靜 離惡作惡作  無希慮希慮 一切種恒時  成就正方便 引發與覺悟  及和合所結 有相若親昵  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  名虛妄分別 能生於欲貪  智者當遠離 諸欲令無飽  眾多所共有 是非法因緣  能增長貪欲 賢聖所應離  速趣於壞滅 仗託於眾緣  危逸所依地 諸欲如枯骨  亦如軟肉段 如草炬相似  猶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  亦如夢所見 如借莊嚴具  如樹端熟果 如是知諸欲  都不應耽樂 當聽聞正法  常思惟修習 先觀見麤靜  次於修一向 捨煩惱麤重  於斷生欣樂  於諸相觀察  得加行究竟 能離欲界欲  及離色界欲 入真諦現觀  能離一切欲 證現法涅槃  及餘依永盡  於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

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於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今請學所學,修學為我說。』 大仙應善聽:『學略有三種,增上戒心慧,於彼當修學。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於二趣,於二趣證得。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若行趣不淨,亦趣於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若行趣清淨,於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若有學無學,當知並聰叡;若有學無學,當知並愚夫。若棄捨攝受,亦斷除麤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柰耶轉。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麤妙皆歡喜。少隨於世務,麤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咒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缽。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來正法,嘗無有棄捨。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善法,堅精進勇猛。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 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欲。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麤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麤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於學到究竟,善斷諸疑網。』

 

今請學所學修學為我說者。於此頌中。大梵天王先讚世尊。後興請問。讚世尊者。謂於一切學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圓滿不共德說。又能善斷展轉所生一切疑網。此依利他行圓滿不共德說。興請問者。何等為學。學有幾種。云何於彼當修學耶。是故世尊意。為策勵怖多所作懈怠眾生。總攝一切。略說三學。

今請學所學,修學為我說者:於此頌中,大梵天王先讚世尊,後興請問。讚世尊者:謂於一切學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圓滿不共德說;又能善斷展轉所生一切疑網,此依利他行,圓滿不共德說。興請問者:何等為學?學有幾種?云何於彼當修學耶?是故世尊意為策勵,怖多所作懈怠眾生,總攝一切,略說三學。

 

故次告曰大仙應善聽。學略有三種。增上戒心慧。於彼當修學。此中顯示。依戒心慧。若散亂者。令不散亂。方便為說增上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方便為說增上心學。心已得定未解脫者。為令解脫方便為說增上慧學。由此因緣。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顯世尊密意宣說一切諸學無不攝在此三學中。

故次告曰:大仙應善聽!學略有三種:增上戒、心、慧,於彼當修學。此中顯示,依戒心慧,若散亂者,令不散亂,方便為說增上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方便為說增上心學;心已得定,未解脫者,為令解脫,方便為說增上慧學。由此因緣,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顯世尊密意宣說,一切諸學無不攝在此三學中。

 

又為顯示於諸學中由此方便成辦所學。故次說言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

又為顯示於諸學中,由此方便成辦所學,故次說言: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

 

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

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

 

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

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

 

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

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定慧),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

 

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於二趣。於二趣證得者。此頌顯示於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隨其所應。所得果報四趣差別。

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於諸學處中,有四趣三所,遠離於二趣,於二趣證得者:此頌顯示,於增上戒、心、慧學處,由所修學有成、敗故;隨其所應,所得果報,四趣差別。

 

謂於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於欲界餘趣所攝所有惡趣。是增上戒敗所得果。色無色界天趣所攝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三界所不攝涅槃趣。是增上慧果。於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後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顯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

謂於欲界人天所攝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於欲界餘趣所攝所有惡趣,是增上戒敗所得果。色、無色界天趣所攝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三界所不攝涅槃趣,是增上慧果。於如是諸趣中,遠離前二善趣、惡趣已,應證後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顯示,世出世間,二道所得(指定慧的成就)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於此頌中。顯示最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漸次能為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安住因緣。顯示中間增上慧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二種安住因緣。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當知。此中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

二安住二種,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純雜而修習者:於此頌中顯示,最初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漸次能為增上心、增上慧學安住因緣。顯示中間,增上慧靜慮律儀所攝增上戒學,能為二種安住因緣。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當知此中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為後轉因。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最勝善根漸次生故為最上學因。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為最勝涅槃果因。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諸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戒學,以無悔等,漸次修習,為後轉因。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心學,修所成慧,最勝善根,漸次生故,為最上學因。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者:此頌顯示,由增上慧學,能為最勝涅槃果因。

 

若行趣不淨。亦趣於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者。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為惡趣因。若能成立為善趣因。此是不共離後二學亦能成立故。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者。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淨故名趣清淨。未能盡離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隨眠故。不得名為於諸趣中究竟清淨。此離最上。亦能成辦故名不共。非離最初。

若行趣不淨,亦趣於善趣,是行說為初,當知此非共者:此頌顯示,增上戒學,若有敗毀,為惡趣因;若能成立,為善趣因。此是不共,離後二學,亦能成立故。若行趣清淨,非諸趣究竟,是行說為中,當知亦非共者:此頌顯示,中間學行,離欲界欲,得清淨故,名趣清淨;未能盡離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隨眠故,不得名為於諸趣中究竟清淨。此離最上亦能成辦,故名不共,非離最初。

 

若行趣清淨。於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者。此頌顯示最上學行三界諸欲皆遠離故。亦能永拔諸隨眠故。於諸趣中最為究竟。不離前二能為獨成辦故。名必共。若有學無學。當知並聰叡者。此初半頌。顯示於三學中聰叡者相。有正學故無邪學故。

若行趣清淨,於諸趣究竟,是行說為尊,當知此必共者:此頌顯示,最上學行,三界諸欲皆遠離故,亦能永拔諸隨眠故,於諸趣中最為究竟。不離前二能為獨成辦故,名必共。若有學無學,當知並聰叡者:此初半頌顯示,於三學中,聰叡者相。有正學故,無邪學故。

 

若有學無學。當知並愚夫者。此後半頌。顯示於三學中愚夫之相。有邪學故無正學故。若棄捨攝受。亦斷除麤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者。此頌顯示若能棄捨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諸麤重故。若能現見四聖諦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學成滿。

若有學無學,當知並愚夫者:此後半頌顯示,於三學中,愚夫之相。有邪學故,無正學故。若棄捨攝受,亦斷除麤重,及現見所知,是受持三學者:此頌顯示,若能棄捨家、親屬等所攝受故,若能斷除三摩地障諸麤重故,若能現見四聖諦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學成滿。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者。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者。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謂誓期所引故。身心遠離所引故。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

若有緣無緣,亦細麤顯現者:此初半頌,顯後二學及最初學,如其次第,有緣、無緣,細、麤差別。由受持遠離,言發悟所引者:此後半頌,顯初、中、後,如其次第引發因緣。謂誓期所引故,身心遠離所引故,由他言音內正思惟所引故。

 

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者。此頌顯示初一不共。中不離初。上不離二。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不毀壞尸羅於學者。謂安住淨戒。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

初學唯有一,第二學二種,第三學具三,慧者皆超越者:此頌顯示,初一不共,中不離初,上不離二。超彼一切,當知無學是阿羅漢。不毀壞尸羅,於學誓能順,軌範無譏論,於五處遠離者:此後顯示受持戒相。不毀壞尸羅於學者;謂安住淨戒。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

 

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於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茶羅及羯恥那家。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軌範無譏論者:謂軌則無犯。於五處遠離者:謂所行無犯。略有五處,諸苾芻等,非所應行:謂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穢家、旃茶羅及羯恥那家。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柰耶轉者。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尸羅性。堅尸羅性。恒所作性。恒隨轉性。

若無犯出離,無惡作惡作者:顯示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如其出離,亦無惡作;如其惡作,亦無有犯。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者:顯示受學學處。終無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柰耶轉者:此頌四句如其次第顯示,常尸羅性、堅尸羅性、恒所作性、恒隨轉性。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為誓。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尸羅清淨。

修治誓為先,亦修治淨命者:此初半頌,顯示軌範及命清淨。由諸軌範先發誓願,方乃修行,故名為誓。二邊皆遠離,亦棄捨邪願者:此後半頌,顯示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及棄捨生天等願,故尸羅清淨。

 

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者。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於諸障礙法,終無有耽染,亂心法纔生,尋當速遠離者:此頌顯示,於諸根門不守護等,障礙清淨;所學法中,不見功德。無耽染故,於諸不善、欲、恚尋等,擾亂意法雖暫生已,即除遣故,學得清淨。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屬淨,而修行梵行者:此頌顯示,遠離微劣惡作故、遠離非處惡作故、遠離失念故,於究竟時、及方便時,修行梵行皆得清淨。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