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2)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現量者。謂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非不現見現量者。復有四種。謂諸根不壞。作意現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無障礙故。非極遠故。相似生者。謂欲界諸根。於欲界境。上地諸根。於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謂上地諸根。於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說。是名超越生。

現量者,謂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非不現見現量者,復有四種,是謂諸根不壞,作意現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無障礙故、非極遠故。相似生者,是謂欲界諸根於欲界境,上地諸根於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是謂上地諸根於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說,是名超越生。

 

無障礙者。復有四種。一非覆障所礙。二非隱障所礙。三非映障所礙。四非惑障所礙。覆障所礙者。謂黑闇。無明闇。不澄清色闇。所覆障。隱障所礙者。謂或藥草力。或咒術力。或神通力之所隱障。

無障礙者,復有四種:一非覆障所礙、二非隱障所礙、三非映障所礙、四非惑障所礙。覆障所礙者,是謂黑闇、無明闇、不澄清色闇所覆障。隱障所礙者,是謂或藥草力、或咒術力、或神通力之所隱障。

 

映障所礙者。謂少小物。為廣多物之所映奪故不可得。如飲食中藥。或復毛端。如是等類。無量無邊。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謂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奪眾星。又如能治映奪所治令不可得。謂不淨作意。映奪淨相。無常苦無我作意。映奪常樂我相。無相作意。映奪一切眾相。

映障所礙者,是謂少小物為廣多物之所映奪故不可得,如飲食中藥,或復毛端,如是等類無量無邊。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謂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奪眾星。又如能治映奪所治,令不可得;謂不淨作意,映奪淨相;無常、苦、無我作意,映奪常、樂、我相;無相作意,映奪一切眾相。

 

惑障所礙者。謂幻化所作。或色相殊勝。或復相似。或內所作。目眩惛夢。悶醉放逸。或復顛狂。如是等類。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礙。名無障礙。非極遠者。謂非三種極遠所遠。一處極遠。二時極遠。三損減極遠。如是一切。總名非不現見。非不現故。名為現量。

惑障所礙者,是謂幻化所作,或色相殊勝,或復相似;或內所作,目眩、惛、夢、悶、醉、放逸,或復顛狂,如是等類名為惑障。若不為此四障所礙,名無障礙。非極遠者,是謂非三種極遠所遠:一處極遠、二時極遠、三損減極遠。如是一切,總名非不現見。非不現故,名為現量。

 

非已思應思現量者。復有二種。一纔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作纔取便成取所依止。猶如良醫授病者藥。色香味觸。皆悉圓滿。有大勢力。成熟威德。當知此藥色香味觸。纔取便成取所依止。藥之所有大勢威德。病若未愈名為應思。其病若愈名為已思。如是等類。名纔取便成取所依境。

非已思應思現量者,復有二種:一纔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纔取便成取所依境者,是謂若境能作,纔取便成取所依止。猶如良醫授病者藥,色香味觸皆悉圓滿,有大勢力成熟威德。當知此藥色香味觸,纔取便成取所依止。藥之所有大勢威德,病若未愈,名為應思;其病若愈,名為已思。如是等類,名纔取便成取所依境。

 

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師於地思惟水火風界。若住於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轉作水想。若住於地。思惟火風。即住地想。轉作火風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於地。住水火風。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應思惟。地等諸界。解若未成。名應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為非已思應思現量。

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是謂若境能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師於地,思惟水火風界。若住於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轉作水想。若住於地,思惟火風;即住地想,轉作火風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於地,住水火風,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應思惟。地等諸界,解若未成,名應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為非已思應思現量。

 

非錯亂境界現量者。謂或五種或七種。五種者。謂非五種錯亂境界。何等為五。一想錯亂。二數錯亂。三形錯亂。四顯錯亂。五業錯亂。七種者。謂非七種錯亂境界。何等為七。謂即前五。及餘二種遍行錯亂。合為七種。何等為二。一心錯亂。二見錯亂。

非錯亂境界現量者,是謂或五種、或七種。五種者,是謂非五種錯亂境界。何等為五?一想錯亂、二數錯亂、三形錯亂、四顯錯亂、五業錯亂。七種者,是謂非七種錯亂境界。何等為七?謂即前五,及餘二種遍行錯亂,合為七種。何等為二(種遍行錯亂)?一心錯亂、二見錯亂。

 

想錯亂者。謂於非彼相。起彼相想。如於陽焰鹿渴相中起於水想。數錯亂者。謂於少數起多數增上慢。如醫眩者於一月處見多月像。形錯亂者。謂於餘形色。起餘形色增上慢。如於旋火見彼輪形。顯錯亂者。謂於餘顯色。起餘顯色增上慢。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非黃色悉見黃相。業錯亂者。謂於無業事。起有業增上慢。如結拳馳走見樹奔流。

想錯亂者,是謂於非彼相,起彼相想。如於陽焰,鹿渴相中,起於水想。數錯亂者,是謂於少數,起多數增上慢。如醫眩者,於一月處,見多月像。形錯亂者,是謂於餘形色,起餘形色增上慢。如於旋火,見彼輪形。顯錯亂者,是謂於餘顯色,起餘顯色增上慢。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非黃色悉見黃相。業錯亂者,是謂於無業事,起有業增上慢。如結拳馳走,見樹奔流。

 

心錯亂者。謂即於五種所錯亂義。心生喜樂。見錯亂者。謂即於五種所錯亂義。忍受顯說生吉祥想。堅執不捨。若非如是錯亂境界。名為現量。問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說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謂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說現量體相。意受現量者。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說現量體相。

心錯亂者,是謂即於五種(想、數、形、顯、業)所錯亂義,心生喜樂。見錯亂者,是謂即於五種所錯亂義,忍受顯說,生吉祥想,堅執不捨。若非如是錯亂境界,名為現量。問: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說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是謂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說現量體相。意受現量者,是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說現量體相。

 

世間現量者。謂即二種總說。為一世間現量。清淨現量者。謂諸所有世間現量。亦得名為清淨現量。或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如是等類。名不共世間清淨現量。比量者。謂與思擇俱已思應思所有境思。此復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世間現量者,是謂即二種總說,為一世間現量。清淨現量者,是謂諸所有世間現量(指依真如法緣起的,但不是遍計執性的),亦得名為清淨現量。或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是謂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如是等類,名不共世間清淨現量。比量者,是謂與思擇俱,已思應思所有境思。此復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相比量者。謂隨所有相狀相屬。或由現在。或先所見推度境界。如見幢故比知有車。由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膚細軟髮黑輕躁容色妍美。比知少年。以面皺髮白等相。比知是老。以執持自相。比知道俗。以樂觀聖者。樂聞正法。遠離慳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比知聰叡。以慈悲愛語。勇猛樂施。能善解釋甚深義趣。比知菩薩。以掉動輕轉。嬉戲歌笑等事。比未離欲。以諸威儀恒常寂靜。比知離欲。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慧寂靜正行神通。比知如來應等正覺具一切智。以於老時見彼幼年所有相狀。比知是彼。如是等類。名相比量。

相比量者,是謂隨所有相狀相屬,或由現在、或先所見,推度境界。如見幢故,比知有車;由見煙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國,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膚細軟、髮黑、輕躁、容色妍美,比知少年;以面皺、髮白等相,比知是老;以執持自相,比知道俗;以樂觀聖者,樂聞正法,遠離慳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比知聰叡;以慈悲愛語,勇猛樂施,能善解釋甚深義趣,比知菩薩;以掉動輕轉,嬉戲歌笑等事,比未離欲;以諸威儀恒常寂靜,比知離欲;以具如來微妙相好、智慧、寂靜、正行、神通,比知如來應等正覺具一切智。以於老時,見彼幼年所有相狀,比知是彼。如是等類,名相比量。

 

體比量者。謂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餘分。如以現在比類過去。或以過去比類未來。或以現在近事比遠。或以現在比於未來。又如飲食衣服嚴具車乘等事。見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體比量者,是謂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餘分。如以現在比類過去,或以過去比類未來,或以現在近事比遠,或以現在比於未來。又如飲食、衣服、嚴具、車乘等事,見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餘熟分。如是等類,名體比量。

 

業比量者。謂以作用比業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廣跡住處比知是象。曳身行處比知是蛇。若聞嘶聲比知是馬。若聞哮吼比知師子。若聞咆勃比知牛王。見比於眼。聞比於耳。嗅比於鼻。嘗比於舌。觸比於身。識比於意。水中見礙比知有地。若見是處草木滋潤莖葉青翠比知有水。若見熱灰比知有火。叢林掉動比知有風。瞑目執杖進止問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聲側聽比知是聾。正信聰叡。離欲未離欲。菩薩如來。如是等類。以業比度。如前應知。

業比量者,是謂以作用,比業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廣跡住處,比知是象;曳身行處,比知是蛇。若聞嘶聲,比知是馬;若聞哮吼,比知師子。若聞咆勃,比知牛王。見比於眼,聞比於耳,嗅比於鼻,嘗比於舌,觸比於身,識比於意。水中見礙,比知有地。若見是處草木滋潤、莖葉青翠,比知有水。若見熱灰,比知有火。叢林掉動,比知有風。瞑目執杖,進止問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聲側聽,比知是聾。正信、聰叡、離欲、未離欲、菩薩、如來,如是等類,以業比度,如前應知。

 

法比量者。謂以相鄰相屬之法。比餘相鄰相屬之法。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對比有方所及有形質。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為故比知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無生住異滅法。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法比量者,是謂以相鄰相屬之法,比餘相鄰相屬之法。如屬無常,比知有苦;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以屬有色、有見、有對,比有方所及有形質。屬有漏故,比知有苦;屬無漏故,比知無苦;屬有為故,比知生住異滅之法;屬無為故,比知無生住異滅法。如是等類,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謂以因果展轉相比。如見有行比至餘方。見至餘方比先有行。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見有人備善作業比知必當獲大財富。見大財富比知先已備善作業。見先修習善行惡行比當興衰。見有興衰。比先造作善行惡行。見豐飲食比知飽滿。見有飽滿比豐飲食。若見有人食不平等。比當有病。現見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有靜慮比知離欲。見離欲者比有靜慮。若見修道比知當獲沙門果證。若見有獲沙門果證。比知修道。如是等類。當知總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因果比量者,是謂以因果展轉相比。如見有行,比至餘方;見至餘方,比先有行。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見有人備善作業,比知必當獲大財富;見大財富,比知先已備善作業。見先修習善行、惡行,比當興、衰;見有興、衰,比先造作善行、惡行。見豐飲食,比知飽滿;見有飽滿,比豐飲食。若見有人食不平等,比當有病;現見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有靜慮,比知離欲;見離欲者,比有靜慮。若見修道,比知當獲沙門果證;若見有獲沙門果證,比知修道。如是等類,當知總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正教量者。謂一切智所說言教。或從彼聞。或隨彼法。此復三種。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不違聖言者。謂聖弟子說。或佛自說經教。展轉流布。至今不違正法。不違正義。能治雜染者。謂隨此法善修習時。能永調伏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不違法相者。謂翻違法相。當知即是不違法相。

正教量者,是謂一切智所說言教,或從彼聞、或隨彼法。此復三種: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不違聖言者,是謂聖弟子說,或佛自說經教,展轉流布,至今不違正法,不違正義。能治雜染者,是謂隨此法善修習時,能永調伏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不違法相者,是謂翻違法相,當知即是不違法相。

 

何等名為違法相耶。謂於無相增為有相。如執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類。或常或斷。有色無色。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減為無相。於決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諸法皆空無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無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無我。

何等名為違法相耶?謂於無相,增為有相。如執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類;或常或斷,有色無色,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減為無相;於決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諸法皆空無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無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無我。

 

於佛所立不可記法。尋求記別。謂為可記。或安立記。或於不定建立為定。如執一切樂受皆貪所隨眠。一切苦受瞋所隨眠。一切不苦不樂受癡所隨眠。一切樂受皆是有漏。一切樂俱故思造業。一向決定受苦異熟。如是等類。

於佛所立不可記法,尋求記別,謂為可記、或安立記。或於不,建立為定。如執一切樂受,皆貪所隨眠;一切苦受,瞋所隨眠;一切不苦不樂受,癡所隨眠。一切樂受皆是有漏,一切樂俱故思造業,一向決定受苦異熟,如是等類。

 

或於有相法中。無差別相建立差別。有差別相立無差別。如於有為無差別相。於無為中亦復建立。於無為法無差別相。於有為法。亦復建立。如於有為無為。如是於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隨其所應。當了知。

或於有相法中,無差別相,建立差別;有差別相,立無差別。如於有為有差別相,於無為中亦復建立;於無為法無差別相,於有為法亦復建立。如於有為無為,如是於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隨其所應當了知。

 

又於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愛果。立諸惡行感可愛果。計惡說法毘奈耶中。習諸邪行能得清淨。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修行正行謂為雜染。於不實相以假言說立真實相。於真實相以假言說種種安立。如於一切離言法中建立言說說第一義。如是等類名違法相。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違法相。是名正教。

又於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愛果;立諸惡行,感可愛果。計惡說法毘奈耶中,習諸邪行,能得清淨;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修行正,謂為雜染。於不實相,以假言說立真實相;於真實相,以假言說種種安立。如於一切離言法中,建立言說,說第一義,如是等類,名違法相。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違法相,是名正教。

 

問若一切法自相成就。各自安立己法性中。復何因緣建立二種所成義耶。答為欲令他生信解故。非為生成諸法性相。問為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立宗耶。答為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問何故次辯因耶。答為欲開顯依現見事決定道理。令他攝受所立宗義故。問何故次引喻耶。答為欲顯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問何故後說同類異類。現量比量。正教等耶。答為欲開示因喻二種相違不相違智故。

問:若一切法自相成就,各自安立己法性中,復何因緣建立二種所成義耶?答:為欲令他生信解故,非為生成諸法性相。問:為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立宗耶?答:為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問:何故次辯因耶?答:為欲開顯依現見事決定道理,令他攝受所立宗義故。問:何故次引喻耶?答:為欲顯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問:何故後說同類、異類、現量、比量、正教等耶?答:為欲開示因喻二種相違、不相違智故。

 

又相違者。由二因緣。一不決定故。二同所成故。不相違者。亦二因緣。一決定故。二異所成故。其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不能為量故。不名量。不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能為正量故名為量。是名論所依。論莊嚴者。略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

又相違者,由二因緣:一不決定故、二同所成故。不相違者,亦二因緣:一決定故、二異所成故。其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不能為量,故不名量。不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能為正量,故名為量。是名論所依。論莊嚴者,略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

 

善自他宗者。謂如有一若於此法。毘奈耶中深生愛樂。即於此論宗旨。讀誦受持。聽聞思惟。純熟修行。已善已說已明。若於彼法毘奈耶中不愛不樂。然於彼論宗旨。讀誦受持。聞思純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說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善自他宗者,是謂如有一,若於此法毘奈耶中,深生愛樂,即於此論宗旨,讀誦受持,聽聞思惟,純熟修行,已善、已說、已明;若於彼法毘奈耶中,不愛不樂,然於彼論宗旨,讀誦受持,聞思純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說、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