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3)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現觀。謂六現觀。如有尋有伺地已說。復次嗢拖南曰。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冥言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云何方所。謂色蘊。云何位。謂受蘊。云何分別。謂想蘊。云何作。謂行蘊。云何執持。謂識蘊。云何增。謂有二種。一煩惱增。二業增。如增。有二種。當知減亦爾。云何冥。謂無明及疑。云何言。謂諸如來十二分教。說名為言。

云何現觀?謂六現觀,如有尋有伺地已說。復次,嗢拖南曰:「方所、位、分別,作、執持、增、減,冥、言、所覺、上,遠離、轉、藏護」  云何方所?是謂色蘊。云何位?是謂受蘊。云何分別?是謂想蘊。云何作?是謂行蘊。云何執持?是謂識蘊。云何增?是謂有二種:一煩惱增、二業增。如增有二種,當知減亦爾。云何冥?是謂無明及疑。云何言?是謂諸如來十二分教,說名為言。

 

云何。所覺。謂彼彼言音所說之義。名為所覺云何上。謂四沙門果。云何遠離。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欲遠離。三資具遠離。四憒鬧遠離。五煩惱遠離云何轉謂三界五趣云何藏護。謂追戀過去。希慕未來。耽著現在。復次嗢拖南曰。 思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云何思擇。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

云何所覺?是謂彼彼言音所說之義,名為所覺。云何上?是謂四沙門果。云何遠離?是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欲遠離、三資具遠離、四憒鬧遠離、五煩惱遠離。云何轉?是謂三界五趣。云何藏護?是謂追戀過去,希慕未來,耽著現在。復次,嗢拖南曰:「思擇與現行,睡眠及相屬,諸相攝、相應,說、任持、次第」  云何思擇。?是一行(即問論法)、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

 

復有有色法無色法。有見法無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諍法無諍法。有味著法無味著法。依耽嗜法依出離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繫屬法無繫屬法。內法外法。麤法細法。劣法勝法。遠法近法。有所緣法無所緣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行法無行法。有依法無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異熟法非異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異熟法非有異熟法。有執受法無執受法。大種造法非大種造法。同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無上法。又有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欲繫法色繫法無色繫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無斷法。

復有有色法、無色法,有見法、無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諍法、無諍法,有味著法、無味著法,依耽嗜法、依出離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繫屬法、無繫屬法,內法、外法,麤法、細法,劣法、勝法,遠法、近法,有所緣法、無所緣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行法、無行法,有依法、無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異熟法、非異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異熟法、非有異熟法,有執受法、無執受法,大種造法、非大種造法,同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無上法,又有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欲繫法、色繫法、無色繫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無斷法。

 

又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補特伽羅。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四智是依。非識。又有四無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斷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覺支法。八支聖道法。四行跡法。四法跡法。奢摩他法。毘缽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脫法。勝處法。遍處法。如是等法。無量無邊。應當思擇。

又有四緣,是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補特伽羅;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四智是依,非識。又有四無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斷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覺支法、八支聖道法、四行跡法、四法跡法、奢摩他法、毘缽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脫法、勝處法、遍處法,如是等法無量無邊,應當思擇。

 

云何現行。謂諸煩惱纏。云何睡眠。謂諸煩惱隨眠。云何相屬。謂內六處。於一身中。當知展轉互相繫屬。又若此法能引彼法。當知此彼互相繫屬。又諸根境。當知能取所取互相繫屬。云何攝。謂十六種攝。一界攝。二相攝。三種類攝。四分位攝。五不相離攝。六時攝。七方攝。八一分攝。九具分攝。十勝義攝。十一蘊攝。十二界攝。十三處攝。十四緣起攝。十五處非處攝。十六根攝。

云何現行?是謂諸煩惱纏。云何睡眠?是謂諸煩惱隨眠。云何相屬?是謂內六處於一身中,當知展轉互相繫屬。又若此法能引彼法,當知此彼互相繫屬。又諸根境,當知能取所取互相繫屬。云何攝?是謂十六種攝:一界攝、二相攝、三種類攝、四分位攝、五不相離攝、六時攝、七方攝、八一分攝、九具分攝、十勝義攝、十一蘊攝、十二界攝、十三處攝、十四緣起攝、十五處非處攝、十六根攝。

 

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餘品。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云何說。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云何相應?是當知此相略有五種: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餘品;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云何說?是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云何任持。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何次第。謂六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說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現觀次第。六等至次第。復次嗢拖南曰。 所作及所緣  亦瑜伽止觀 作意與教授  德菩提聖教

云何任持?是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何次第?是謂六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說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現觀次第、六等至次第。復次,嗢拖南曰:「所作、及所緣,亦瑜伽、止、觀,作意、與教授,德、菩提、聖教」

 

云何所作。謂八種所作。一滅依止。二轉依止。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引發神通。云何所緣。謂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淨煩惱所緣。

云何所作?是謂八種所作:一滅依止、二轉依止、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引發神通。云何所緣?是謂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淨煩惱所緣。

 

云何瑜伽。謂或四種。或九種。四種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九種瑜伽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軟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云何瑜伽?是謂或四種,或九種。四種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九種瑜伽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軟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云何止。謂九種住心。云何觀。謂或三事觀。或四行觀。或六事差別所緣觀。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伺察觀。四行觀者。謂於諸法中。簡擇行觀。極簡擇行觀。遍尋思行觀。遍伺察行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相所緣觀。四品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

云何止?是謂九種住心。云何觀?是謂或三事觀,或四行觀,或六事差別所緣觀。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伺察觀。四行觀者:謂於諸法中,簡擇行觀、極簡擇行觀、遍尋思行觀、遍伺察行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相所緣觀、四品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

 

云何作意。謂七種作意。了相等如前說。云何教授。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次第教授。四無倒教授。五神變教授。云何德。謂無量解脫等。如句中已說。云何菩提。謂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作意?是謂七種作意,了相等如前說。云何教授?是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次第教授、四無倒教授、五神變教授。云何德?是謂無量、解脫等,如句中已說。云何菩提?是謂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聖教。謂授以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說聽。建立師徒。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及與遠離。稱讚功德。乃至廣說。無量無邊清淨品法。云何攝聖教義相。此中有能修習法。謂於諸善法專志所作相續。所作方便勤修。有所修習法。謂所有諸善法。有有過患法。謂應遍知法。有有染污法。謂應不著制伏初應斷法。有障礙法。謂違逆現觀究竟法。有隨順法。謂隨順現觀究竟法。有真如所攝法。謂應覺悟法。有勝德所攝法。謂所應引發法。有隨順世間法。謂應習應斷及斷已現行法。有得究竟法。謂究竟自義所應證法。

云何聖教?是謂授以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說聽,建立師徒,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及與遠離,稱讚功德,乃至廣說無量無邊清淨品法。云何攝聖教義相?此中有能修習法,是謂於諸善法專志所作,相續所作,方便勤修。有所修習法,是謂所有諸善法。有有過患法,是謂應遍知法。有有染污法,是謂應不著、制伏,初應斷法。有障礙法,是謂違逆現觀究竟法。有隨順法,是謂隨順現觀究竟法。有真如所攝法,是謂應覺悟法。有勝德所攝法,是謂所應引發法。有隨順世間法,是謂應習、應斷、及斷已現行法。有得究竟法,是謂究竟自義所應證法。

 

云何佛教所應知處相。當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種。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愛生展轉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於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於諸不善無記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於殺生等事及威儀工巧等中審諦而作。然於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云何佛教所應知處相?當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種,是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愛生展轉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於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於諸不善、無記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於殺生等事及威儀工巧等中審諦而作;然於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悕求無義。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推求我常。推求我斷。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是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是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悕求無義。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是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推求我常、推求我斷。

 

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俱行所有期願。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是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俱行所有期願。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是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是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鬧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鬧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鬥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鬥、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嘗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嘗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

 

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

又有二法能越眾苦,是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

 

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

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麤重法。故名所依淨。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是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麤重法,故名所依淨。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