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1)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已說二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三種。謂依十相三門三種及與三根。於諸有情發起邪行。能令有情墮諸惡趣。言十相者。謂壞生命。財物。妻妾。若壞實義。善友。讚美。所為事業。若意三濁。謂執受他財欲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愛事。誹謗真實。所有惡見。

已說二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三種。是謂依十相、三門、三種及與三根,於諸有情發起邪行,能令有情墮諸惡趣。言十相者,是謂壞生命、財物、妻妾,若壞實義、善友、讚美所為事業,若意三濁,是謂執受他財欲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愛事、誹謗真實,所有惡見。

 

言三門者。一作業毀壞門。二意樂毀壞門。三方便毀壞門。於十相中。前之七種。作業毀壞。其次二種。意樂毀壞。最後一種。方便毀壞。所謂惡見。由惡見故。羞恥慈悲離諸惡行。悉皆毀壞。無有羞恥。無有慈悲。廣造眾惡。言三種者。一身所作。二語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為自饒益相。二為損害他相。三於他顛倒相。謂於非法而作法想。於不應作作應作想。堅執現行。

言三門者:一作業毀壞門、二意樂毀壞門、三方便毀壞門。於十相中,前之七種,作業毀壞;其次二種,意樂毀壞;最後一種,方便毀壞。所謂惡見,是由惡見故,羞恥、慈悲、離諸惡行,悉皆毀壞。無有羞恥、無有慈悲,廣造眾惡。言三種者:一身所作、二語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為自饒益相、二為損害他相、三於他顛倒相;是謂於非法而作法想,於不應作作應作想,堅執現行。

 

復有三法。能令有情不護諸根。一於依止中邪法種子。二於諸境界取不正相。三於私隱處不正思惟。如是三種。當知即是欲貪瞋恚。及與害品。依四處所。發生三種不正尋思。謂於自己利等四種白品法處。為欲獲得。或為不失。生欲尋思。於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處所。生恚尋思。於親友品有情處所。生害尋思。所以者何。若親友品。或時違犯於彼不生全斷滅欲。唯有輕微苦楚方便訓罰之欲。與此相違。所有白品。如應當知。

復有三法,能令有情不護諸根:一於依止中邪法種子、二於諸境界取不正相、三於私隱處不正思惟。如是三種,當知即是欲貪、瞋恚、及與害品。依四處所,發生三種不正尋思:謂於自己利等四種白品法處,為欲獲得,或為不失,生欲尋思;於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處所,生恚尋思;於親友品有情處所,生害尋思。所以者何?若親友品或時違犯,於彼不生全斷滅欲,唯有輕微苦楚方便訓罰之欲。與此相違所有白品,如應當知。

 

略有四種內法種子。遍攝一切諸法種子。一世間種子。二出世種子。三不清淨種子。四清淨種子。世間種子者。謂欲色無色界繫諸行種子。出世種子者。謂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清淨種子。不清淨種子者。謂欲界繫諸行種子。清淨種子復有二種。一世間淨。二出世間淨。色無色繫諸行種子名世間淨。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所有種子名出世淨。

略有四種內法種子,遍攝一切諸法種子:一世間種子、二出世種子、三不清淨種子、四清淨種子。世間種子者,是謂欲、色、無色界繫諸行種子。出世種子者,是謂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清淨種子。不清淨種子者,是謂欲界繫諸行種子。清淨種子,復有二種:一世間淨、二出世間淨。色、無色繫諸行種子,名世間淨。能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所有種子,名出世淨。

 

復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繫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繫法亦爾。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復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繫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繫法亦爾。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是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於三界中。攝受自體諸行威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三成滿威勢。牽引威勢者。謂能引之業。能得威勢者。謂健達縛正現在前。成滿威勢者。謂住於此受淨不淨諸業異熟。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於三界中攝受自體諸行威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三成滿威勢。牽引威勢者,是謂能引之業。能得威勢者,是謂健達縛正現在前。成滿威勢者,是謂住於此受淨、不淨諸業異熟。

 

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住無明者。由此因緣。能生三世自體差別。謂於過去世前際等無知。能生現在自體。於現在世前際等無知。能生未來自體。於未來世前際等無知。即於未來能生後後當來自體。

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住無明者,由此因緣,能生三世自體差別。謂於過去世前際等無知,能生現在自體;於現在世前際等無知,能生未來自體;於未來世前際等無知,即於未來能生後後當來自體。

 

又有三種未究竟聖。共諸異生生死災患。若有於彼深厭怖者。當速斷除三種憍逸。修習現法涅槃方便。一無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壽命衰退。其有智者。應觀未來如是三事定當隨逐。又有三種有情之類。貪瞋癡縛所依處所身分差別。能急繫縛諸有情類。閉在大苦生死牢獄。一能饒益。二能損害。三者平等。二種俱離。

又有三種未究竟聖,共諸異生,生死災患。若有於彼深厭怖者,當速斷除三種憍逸,修習現法涅槃方便。一無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壽命衰退。其有智者,應觀未來如是三事,定當隨逐。又有三種有情之類,貪、瞋、癡縛所依處所、身分差別,能急繫縛諸有情類,閉在大苦生死牢獄:一能饒益、二能損害、三者平等二種俱離。

 

又有三處所生諸苦。遍攝有情所有眾苦。一合會所生苦。二乖離所生苦。三平等相續苦。初由損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饒益位變壞故。第三於一切位相續而轉。麤重所攝諸行所生。唯眾賢聖覺之為苦。非諸異生。

又有三處所生諸苦,遍攝有情所有眾苦:一合會所生苦、二乖離所生苦、三平等相續苦。初由損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饒益位,變壞故,第三於一切位,相續而轉,麤重所攝、諸行所生,唯眾賢聖覺之為苦,非諸異生。

 

又有三種心高舉法。違害欲求沙門果證修方便者預流果支。能障沙門令不得證。一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為勝心生高舉。二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相似心生高舉。三者以己挍量於他。謂我為劣心生高舉。復有三種種子。當知能生一切諸行。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

又有三種心高舉法,違害欲求沙門果證修方便者預流果支,能障沙門令不得證:一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為勝心生高舉;二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相似心生高舉;三者以己挍量於他,謂我為劣心生高舉。復有三種種子,當知能生一切諸行: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

 

又有三種諸行言說所依處所。謂去來今。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謂顯形作用。安立眼識所取之色。於自處所障礙餘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當知一切總有十色及定地色。若得淨定為引變化修方便者所有諸色。當知是內化心境界。亦是未滿變化心果。

又有三種,諸行言說所依處所,是謂去、來、今。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是謂顯、形、作用,安立眼識所取之色。於自處所,障礙餘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當知一切,總有十色及定地色。若得淨定,為引變化修方便者,所有諸色;當知是內化心境界,亦是未滿變化心果。

 

又有三種為諸煩惱所隨逐心。一諸異生心。二未滿學心。三已滿學心。又有三種聽聞法者。一於法於義不能受持。二唯能領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觀身語意無常性觀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尋伺。三者想思。

又有三種,為諸煩惱所隨逐心:一諸異生心、二未滿學心、三已滿學心。又有三種,聽聞法者:一於法於義不能受持、二唯能領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觀身、語、意,無常性觀,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尋伺、三者想思。

 

又有三種尊勝應受敬養。一年齒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惡趣定因。謂無間業。二善趣涅槃定因。謂無漏有為法。三不定因。謂所餘法。又有三法。為令聖教得久住故。展轉舉罪。一者現見身語現行違犯學處。二從他聞。三以餘相比度了知。

又有三種,尊勝應受敬養:一年齒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惡趣定因,是謂無間業。二善趣涅槃定因,是謂無漏有為法。三不定因,是謂所餘法。又有三法,為令聖教得久住故,展轉舉罪:一者現見身語現行違犯學處、二從他聞、三以餘相比度了知。

 

又諸如來自說具足三不護德。為顯外道諸師內懷眾惡自稱一切智者實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於如來所發起真實一切智信。復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燒惱。一貪愛燒惱。二愁憂燒惱。三顛倒燒惱。又有三火。為化樂福邪事外火。勝解有情示無虛誑所應事火。雖實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實應供福田。

又諸如來自說,具足三不護德。為顯外道諸師內懷眾惡,自稱一切智者,實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於如來所,發起真實一切智信。復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燒惱:一貪愛燒惱、二愁憂燒惱、三顛倒燒惱。又有三火為化樂福,邪事外火勝解有情,示無虛誑所應事火;雖實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實應供福田。

 

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又有三種。諸受欲者。劣中勝欲。觀待諸欲所生樂故。一多用功力依緣諸欲。謂現前住所有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諸欲。謂樂化天所有諸欲。三極少功力依心諸欲。謂他化天所有諸欲。

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又有三種,諸受欲者劣中勝欲,觀待諸欲所生樂故。一多用功力依緣諸欲,是謂現前住所有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諸欲,是謂樂化天所有諸欲;三極少功力依心諸欲,謂他化天所有諸欲。

 

又有三種。超過諸欲劣中勝樂。一有尋伺喜。二無尋伺喜。三離喜之樂。又有三種。覺悟所知。能令三乘出離眾苦。一從他聞音種類。二內正思惟種類。三長時修習止觀種類。又有三種。覺悟所知。一者具縛。二不具縛。三全無縛。

又有三種,超過諸欲劣中勝樂:一有尋伺喜、二無尋伺喜、三離喜之樂。又有三種,覺悟所知,能令三乘出離眾苦:一從他聞音種類、二內正思惟種類、三長時修習止觀種類。又有三種,覺悟所知:一者具縛、二不具縛、三全無縛。

 

又有三種所應作事。修觀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習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斷見道所斷諸煩惱已。證預流果。二者永斷修道所斷諸煩惱已。漸次證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三者證得阿羅漢已。現法樂住。

又有三種所應作事,修觀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習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斷見道所斷諸煩惱已,證預流果;二者永斷修道所斷諸煩惱已,漸次證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三者證得阿羅漢已,現法樂住。

 

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顯露無有障礙有見諸色。二者天眼。能照顯露不顯露。有障無障有見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所有諸法。又有三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實道理。

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顯露,無有障礙,有見諸色;二者天眼,能照顯露、不顯露,有障、無障,有見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所有諸法。又有三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實道理。

 

復有三種正教誡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一於尸羅正教誡方便。二於心住正教誡方便。三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正教誡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當知數習正教誡方便亦爾。又於正教誡方便。現修習時。由三種法得安隱住。一者空無願無相滅盡等至。二者四靜慮。三者四無量。

復有三種正教誡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一於尸羅()正教誡方便,二於心住()正教誡方便,三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正教誡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當知數習正教誡方便亦爾。又於正教誡方便現修習時,由三種法得安隱住:一者空、無願、無相、滅盡等至;二者四靜慮;三者四無量。

 

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三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又有三處。能善攝受於惡邪處妄計尊勝及處中庸所化有情。引入聖教。一現己所有最勝神通。二於他所有染淨諸行。遮止開許。三宣說妙法正教正誡。

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三超度意言,專注一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又有三處,能善攝受於惡邪處妄計尊勝及處中庸所化有情,引入聖教。一現己所有最勝神通;二於他所有染淨諸行,遮止開許;三宣說妙法正教正誡。

 

又有三淨。為欲斷除樂淨外道以外事水暫除外垢。自謂已得第一清淨。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義淨不淨處生超越因故。又有三種牟尼。為欲斷除持牟尼戒諸外道等。暫息語言。自謂已得真實寂靜所起邪執故。又為顯說無倒牟尼故。建立三種真實牟尼。即是聖所愛戒所攝身語二業。及無漏心。

又有三淨,為欲斷除樂淨外道,以外事水暫除外垢,自謂已得第一清淨,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指身口意)第一義淨,不淨處生超越因故。又有三種牟尼,為欲斷除持牟尼戒諸外道等,暫息語言,自謂已得真實寂靜所起邪執故;又為顯說無倒牟尼故,建立三種真實牟尼。即是聖所愛、戒所攝,身、語二業,及無漏心。

 

又有三法。能令處遠離者斷除現行不正尋思。謂由他所誹毀自所誹毀。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慚。及與愛敬。又依道及道果。當知有三種最勝無上。謂無常智。苦智。無我智。樂速通等四種行跡。一切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時解脫不動心解脫。最勝無上。修觀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為斷煩惱。次修行跡。修行跡已。心得解脫。

又有三法,能令處遠離者,斷除現行不正尋思。謂由他所誹毀、自所誹毀、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慚及與愛敬。又依道及道果,當知有三種最勝無上:謂無常智、苦智、無我智樂速通等四種行跡(樂速通、樂遲通、通、苦速);一切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時解脫、不動心解脫,最勝無上。修觀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為斷煩惱。次修行跡,修行跡已,心得解脫。

 

又有三明。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已說三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四種。謂有四法。能攝一切所知及智。謂身及聞思修增上念住。以為依止。緣身境慧。如身及緣身境慧。當知受心法。及緣受心法境慧亦爾。

又有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已說三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四種,是謂有四法,能攝一切所知及智。謂身及聞思修增上念住,以為依止,緣身境慧;如身及緣身境慧,當知受、心、法,及緣受、心、法境慧亦爾。

 

復有差別。謂四種縛。一執取縛。二領受縛。三了別縛。四執著縛。當知心於身。由執取縛所縛。於受。由內領受縛所縛。於色等境界相。由了別縛所縛。即於所說身等。由貪瞋等大小煩惱執著縛所縛。對治如是四種縛故。立四念住。

復有差別,謂四種縛:一執取縛、二領受縛、三了別縛、四執著縛。當知心於身,由執取縛所縛;於受,由內領受縛所縛;於色等境界相,由了別縛所縛;即於所說身等,由貪瞋等大小煩惱執著縛所縛。對治如是四種縛故,立四念住。

 

又有四種。欲勤為先。觀察過患及與對治。以為依止。能斷現行諸不善法。及斷彼繫。能得善法。及能增長。又有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

又有四種欲勤為先,觀察過患及與對治以為依止,能斷現行諸不善法,及斷彼繫,能得善法,及能增長。又有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

 

又有四種心定心住。一有尋有伺有喜心住。二無尋無伺有喜心住。三無尋無伺離喜心住。四捨念清淨超度一切苦樂心住。又有四種所知真實。染污清淨二品別故。建立四種。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一染污品果真實。二彼品因真實。三清淨品果真實。四彼品因真實。

又有四種心定心住:一有尋有伺有喜心住、二無尋無伺有喜心住、三無尋無伺離喜心住、四捨念清淨超度一切苦樂心住。又有四種所知真實。染污、清淨二品別故,建立四種。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一染污品果真實、二彼品因真實、三清淨品果真實、四彼品因真實。

 

又有四種想為先戲論縛。一於小欲中想為先戲論縛。二於大色中想為先戲論縛。三於無量空識無邊處想為先戲論縛。四於無所有處想為先戲論縛。又有四法。於諸有情對治恚害。不樂欲貪。善修習時。能生大福。能趣離欲。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又有四種想,為先戲論縛:一於小欲中想,為先戲論縛;二於大色中想,為先戲論縛;三於無量空、識無邊處想,為先戲論縛;四於無所有處想,為先戲論縛。又有四法,於諸有情對治恚、害、不樂、欲貪,善修習時,能生大福,能趣離欲。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又有四法。超過色界。令成遠分。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樂修正道。

又有四法,超過色界令成遠分,是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樂修正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