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1)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謂即修習如是作意。又能遠彼所治煩惱。又能練此作意及餘。令後所生轉更明盛。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捨諸煩惱。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故修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

復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是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謂即修習如是作意,又(1)能遠彼所治煩惱。又能練此作意及餘,(2)令後所生轉更明盛。又即修習此作意時。(3)厭壞所緣,捨諸煩惱。(4)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故修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

 

復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云何因力。謂曾鄰近入靜慮等。云何方便力。謂雖不鄰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云何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

復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云何因力?謂曾鄰近入靜慮等。云何方便力?謂雖不鄰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云何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

 

云何教授力。謂於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如是顯示四觀行者。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鈍根者。復次有四得靜慮者。一愛上靜慮者。二見上靜慮者。三慢上靜慮者。四疑上靜慮者。

云何教授力?謂於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如是顯示四觀行者,是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鈍根者。復次,有四得靜慮者(即依我執四根本煩惱住):一愛上靜慮者、二見上靜慮者、三慢上靜慮者、四疑上靜慮者。

 

云何愛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云何見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遂生是見。我及世間皆是常等。從定起已。即於此見。堅執不捨。復於後時。審思審慮。審諦觀察。謂由此故當得清淨解脫出離。

云何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云何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遂生是見:我及世間皆是常等。從定起已,即於此見,堅執不捨。復於後時,審思審慮,審諦觀察,謂由此故當得清淨解脫出離。

 

云何慢上靜慮者。謂如有一聞如是名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聞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靜慮等定。我復何緣。而不當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及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彼依此慢。復於後時。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云何上靜慮者?謂如有一,聞如是名,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聞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靜慮等定,我復何緣而不當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及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彼依此慢,復於後時,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云何疑上靜慮者。謂如有一為性暗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復於上定勤修方便。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性暗鈍故不能速證聖諦現觀。由此因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復次。云何愛味相應靜慮等定。謂有鈍根。或貪行故。或煩惱多故。彼唯得聞初靜慮等所有功德。廣說如前。愛上靜慮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

云何上靜慮者?謂如有一,為性暗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復於上定勤修方便,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性暗鈍故,不能速證聖諦現觀。由此因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復次,云何愛味相應靜慮等定?謂有鈍根,或貪行故、或煩惱多故,彼唯得聞初靜慮等所有功德,廣說如前愛上靜慮。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

 

云何清淨靜慮等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煩惱行或薄塵行。彼從他聞初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諸定過患。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云何無漏靜慮等定。謂如有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彼或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或復正修現觀方便。彼先所由諸行狀相。入初靜慮或所餘定。今於此行此狀此相。不復思惟。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如癰等行。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於甘露界。繫念思惟。如是方能入無漏定。

云何清淨靜慮等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煩惱行、或薄塵行,彼從他聞初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諸定過患,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云何無漏靜慮等定?謂如有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彼或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或復正修現觀方便。彼先所由諸行狀相,入初靜慮,或所餘定。今於此行此狀此相,不復思惟;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如癰等行。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於甘露界,繫念思惟,如是方能入無漏定。

 

復次。云何順退分定。謂有鈍根下劣。欲解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

復次,云何順退分定?謂有鈍根下劣欲解,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

 

云何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廣說如前。愛味相應。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云何順勝分定。謂有亦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由此因緣。便得勝進。

云何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廣說如前愛味相應。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云何順勝分定?謂有亦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由此因緣,便得勝進。

 

云何順決擇分定。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由此因緣。能入無漏。又諸無漏名決擇分。極究竟故。猶如世間珠瓶等物。已善簡者名為決擇。自此已後。無可擇故。此亦如是。過此更無可簡擇故。名決擇分。

云何順決擇分定?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由此因緣,能入無漏。又諸無漏,名決擇分極究竟故。猶如世間珠瓶等物,已善簡者,名為決擇。自此已後,無可擇故;此亦如是,過此更無可簡擇故,名決擇分。

 

復次。云何無間入諸等至。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然未圓滿清淨鮮白。先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復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復次,云何無間(即依次第)入諸等至?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然未圓滿清淨鮮白;先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復次,云何超越(即不依次第)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因三禪是依第七我執識而緣起,要超越三禪需斷我執命根得無生)。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復次。云何薰修靜慮。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於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薰修成就。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

復次。云何薰修靜慮?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於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薰修成就。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

 

等至自在果者。謂於現法樂住。轉更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淨修治解脫勝處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餘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淨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於一切處受三地果。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修習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淨居。

等至自在果者,是謂於現法樂住,轉更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淨修治解脫勝處,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餘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淨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於一切處受三地果。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修習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淨居。

 

當知因修清淨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近愛味相應。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若修清淨。還生於彼。或生下定。或進上定。先於此間。修得定已。後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當知因修清淨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近愛味相應。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若修清淨,還生於彼,或生下定、或進上定。先於此間修得定已,後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即禪定是依第六意識有法喜、依第七意識有法身樂)

 

復次。已說修習作意相差別。云何攝諸經宗要。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 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

復次,已說修習作意相差別。云何攝諸經宗要?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 八解脫者,是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即法次法向)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

 

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

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是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

 

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脫者,是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復次。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此勝當知復有五種。一形奪卑下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勝上工巧等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二制伏羸劣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強力摧諸劣者。三能隱蔽他故名為勝。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藥草咒術神通有所隱蔽。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謂厭壞境界捨諸煩惱。五自在迴轉故。名為勝。謂世君王隨所欲為處分臣僕。於此義中。意顯隱蔽及自在。勝前解脫中勝解自在。今於勝處制伏自在。

復次,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此勝當知復有五種:一形奪卑下,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勝上工巧等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二制伏羸劣,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強力摧諸劣者;三能隱蔽他,故名為勝。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藥草、咒術、神通有所隱蔽;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謂厭壞境界,捨諸煩惱;五自在迴轉,故名為勝。謂世君王,隨所欲為,處分臣僕。於此義中,意顯隱蔽及自在;勝前解脫中,勝解自在。今於勝處,制伏自在。

 

觀色少者。謂諸有情資具等色。觀色多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言劣色者。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知勝色。此四顯色。有情資具宮殿等攝。言勝知者。謂數數隱蔽所緣勝解。有如是想者。謂有制伏想也。

觀色少者,是謂諸有情資具等色。觀色多者,是謂諸宮殿房舍等色。言好色者,是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言劣色者,是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知勝色。此四顯色,有情資具宮殿等攝。言勝知者,是謂數數隱蔽所緣勝解。有如是想者,是謂有制伏想也。

 

復次。由諸遍處於勝解事生遍勝解故名遍處。言無二者。謂諸賢聖無我我所二差別故。言無量者。遍一切故。何故遍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如是有色諸遍處。定色界後邊。於無色中。空遍一切故立遍處。識所行境遍一切故。亦立遍處。

復次,由諸遍處,於勝解事生遍勝解,故名遍處。言無二者,是謂諸賢聖無我、我所二差別故(即心法一如)。言無量者,是遍一切故。何故遍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如是有色諸遍處定。色界後邊於無色中,空遍一切,故立遍處。識所行境,遍一切故,亦立遍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