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2)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修觀行者。先於所緣思惟勝解。次能制伏。既於制伏得自在。已後即於此遍一切處。如其所欲而作勝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八色遍處。善清淨故。能引賢聖勝解神通。及於諸事轉變神通。如其勝解。隨所轉變。皆能成就。又能變作金銀等物。堪有所用。

復次,修觀行者,先於所緣思惟勝解,次能制伏;既於制伏得自在,已後即於此遍一切處,如其所欲而作勝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八色遍處善清淨故,能引賢聖勝解神通,及於諸事轉變神通。如其勝解,隨所轉變,皆能成就。又能變作金銀等物,堪有所用。

 

由識遍處善清淨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善清淨故。隨其所欲皆轉成空。譬如世間凡鐵金師。初和泥等未善調練。解脫位亦爾。如善調練。勝處位亦爾。如調練已隨欲轉變。遍處位亦爾。

識遍處善清淨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善清淨故,隨其所欲皆轉成空。譬如世間凡鐵金師,初和泥等,未善調練,解脫位亦爾。如善調練,勝處位亦爾。如調練已隨欲轉變,遍處位亦爾。

 

復次。三三摩地者。云何空三摩地。謂於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心住一緣。當知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樂。乃至。空無我我所等。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三者內空。謂於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者外空。謂於五欲空無欲愛。如說我已超過一切有色想故。於外空身作證具足住。乃至廣說。此中緣妙欲想。名為色想。此想所起貪欲斷故。說為外空。

復次,三三摩地者,云何三摩地?謂於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心住一緣(指內識所成境)。當知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是謂觀察諸法空無常樂,乃至空無我、我所等。二彼果空,是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三者內空,是謂於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者外空,是謂於五欲空無欲愛。如說:我已超過一切有色想故,於外空身作證具足住,乃至廣說。此中緣妙欲想,名為色想。此想所起貪欲斷故,說為外空(即不攀緣真如法,故不依他緣起法相)

 

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時作意思惟外空。或時作意思惟內空。由觀察空或時思惟內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證會。設復於此內外空性。不證會者。便應作意思惟無動。言無動者。謂無常想。或復苦想。如是思惟。便不為彼我慢等動。由彼不為計我我慢乃至廣說動其心故。便於二空心俱證會。

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時作意思惟外空,或時作意思惟內空。由觀察空,或時思惟內、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證會。設復於此內外空性不證會者,便應作意思惟無動。言無動者,是謂無常想,或復苦想。如是思惟,便不為彼我慢等動。由彼不為計我、我慢乃至廣說,動其心故,便於二空心俱證會。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云何名為不低不昂。違順二相不相應故。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惟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

云何無願心三摩地?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云何名為不低不昂?違順二相不相應故。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惟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

 

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此三摩地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雖名解脫。非善解脫。

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此三摩地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是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雖名解脫,非善解脫。

 

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又復滅道俱應曉了。即此二種。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又諦現觀阿羅漢果。俱應曉了。於見道位中。名曉了果。於阿羅漢果。名曉了功德。若於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為空。故名空性。即所觀空。無可希願。故名無願。觀此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

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又復滅、道,俱應曉了。即此二種,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又諦現觀阿羅漢果,俱應曉了。於見道位中,名曉了果(即法住智)。於阿羅漢果,名曉了功德(即後得智)。若於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為空,故名空性。即所觀空,無可希願,故名無願。觀此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

 

何故此中先說空性。餘處宣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後方說空。謂若無無我。無常苦觀終不清淨。要先安住無我之想。從此無間方得無願。是故經言。諸無常想。依無我想。而得安住。乃至廣說。彼於無常。觀無我已。不生希願。唯願無相專求出離。故此無間宣說無相。

何故此中先說空性,餘處宣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後方說空?謂若無無我,無常苦觀終不清淨。要先安住無我之想,從此無間方得無願。是故經言:諸無常想,依無我想而得安住,乃至廣說。彼於無常,觀無我已,不生希願,唯願無相,專求出離,故此無間,宣說無相。

 

復次云何有尋有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相應。云何無尋唯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唯伺相應。大梵修已為大梵王。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二種。俱不相應。修習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頂。唯除無漏諸三摩地。

復次,云何有尋有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相應。云何無尋唯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唯伺相應。大梵修已,為大梵王。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二種俱不相應。修習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頂。唯除無漏諸三摩地。

 

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相。謂於尋伺。心生棄捨。唯由一味。於內所緣。而作勝解。又唯一味平等顯現。復次云何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小觀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勝解故。

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相?謂於尋伺心生棄捨,唯由一味於內所緣而作勝解,又唯一味平等顯現。復次,云何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小觀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勝解故。

 

云何大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大。觀多色故。而非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勝解故。而非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云何無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無量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謂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乃至廣說。無量三摩地者。謂四無量。

云何大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大,觀多色故,而非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勝解故,而非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云何無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無量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是謂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乃至廣說。無量三摩地者,是謂四無量。

 

云何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謂於欲界極厭壞已得初靜慮。為令此定善清淨故。更修方便。又聞諸天身帶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由三摩地。後後轉增。有差別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別。

云何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謂於欲界極厭壞已,得初靜慮,為令此定善清淨故,更修方便。又聞諸天身帶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由三摩地後後轉增有差別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別。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分齊。施設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為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云何以修唯二為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分齊,施設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為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云何以修唯二為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

 

云何以行唯二為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問初二靜慮諸天光明有何差別。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初靜慮身亦復如是。外放光明內則不爾。譬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第二靜慮身亦如是。若內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經說彼地已上唯一種身。非於下地。

云何以行唯二為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問:初二靜慮,諸天光明,有何差別?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初靜慮身,亦復如是;外放光明,內則不爾。譬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第二靜慮身亦如是。若內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經說:彼地已上,唯一種身,非於下地(二禪天是身一想異)

 

復次云何建立四無量定。謂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無苦無樂。二者有苦。三者有樂。如其次第。欲與其樂。欲令離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於彼作意。有四種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種。謂由與樂作意故。拔苦作意故。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建立前三。即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瞋恚不染污作意故。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於捨。經言以慈俱心。乃至廣說。

復次,云何建立四無量定?謂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無苦無樂、二者有苦、三者有樂。如其次第,欲與其樂,欲令離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於彼作意,有四種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種:謂由與樂作意()故、拔苦作意()故、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建立前三;即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瞋恚不染污作意故、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於。經言:以慈俱心,乃至廣說。

 

現前饒益故名慈俱。饒益相故名慈善友。其饒益相略有二種。一欲利益。二欲安樂。此二種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無怨者。離惡意樂故。無敵者。離現乖諍故。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廣者。所緣廣大故。大者。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無量者。果無量故。如四大河眾流雜處。善修習者。極純熟故。

現前饒益,故名慈俱。饒益相故,名慈善友。其饒益相略有二種:一欲利益、二欲安樂。此二種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無怨者,是離惡意樂故。無敵者,是離現乖諍故。無惱害者,是離不饒益事故。廣者,是所緣廣大故。大者,是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無量者,是果無量故,如四大河,眾流雜處。善修習者,是極純熟故。

 

設有問言。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故次答言。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勝解遍滿者。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具足者。圓滿清白故。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問如經言。善修習慈極於遍淨。乃至廣說。此何密意。答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第一故。說修慈極於遍淨。憶念空處。修習悲心。亦最第一。

設有問言: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故次答言: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勝解遍滿者,是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具足者,是圓滿清白故。住者,是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專注故。問:「如經言。:善修習慈極於遍淨,乃至廣說。」此何密意?答:第三靜慮,於諸樂中,其樂最勝,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第一,故說修慈,極於遍淨。憶念空處,修習悲心,亦最第一。

 

以修悲者樂欲拔苦。無色界中。遠離眾苦斷壞等苦。彼都無故。是故憶念無邊空處。修悲等至。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苦有情。到無眾苦及所依處。修喜定者。亦常憶念無邊識處。慶諸有情所得安樂。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受無量樂。猶如識處。識無限量。是故憶念識無邊處。修習喜定。為最第一。

修悲者,樂欲拔苦,無色界中,遠離眾苦,斷壞等苦,彼都無故。是故憶念無邊空處,修悲等至,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苦有情,到無眾苦及所依處。修喜定者,亦常憶念無邊識處,慶諸有情所得安樂,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受無量樂,猶如識處,識無限量。是故憶念識無邊處,修習喜定,為最第一。

 

修捨定者。亦常憶念無所有處。作如是念。無所有處無漏心地最為後邊。捨最第一。如阿羅漢苾芻一切苦樂不苦不樂現行位中皆無染污。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得如是捨。是故憶念無所有處。修習捨定為最第一。如是一切皆是聖行。唯聖能修。故經宣說覺分俱行。

修捨定者,亦常憶念無所有處,作如是念:無所有處,無漏心地,最為後邊,捨最第一。如阿羅漢苾芻,一切苦、樂、不苦不樂,現行位中,皆無染污。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得如是捨。是故憶念無所有處,修習捨定,為最第一。如是一切皆是聖行,唯聖能修。故經宣說:覺分俱行。

 

復次。云何一分修三摩地。謂於此中。或唯作意思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於定。如是二種隨其次第。或了光明或睹眾色。云何具分修三摩地。謂俱思惟而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見眾色。如是修習光明定者。定難差別。有十一種。所謂疑等。如經廣說。

復次,云何一分修三摩地?謂於此中,或唯作意思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於定。如是二種,隨其次第,或了光明、或睹眾色。云何具分修三摩地?謂俱思惟而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見眾色。如是修習光明定者,定難差別,有十一種。所謂疑等,如經廣說。

 

問此誰難耶。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種。謂所緣相。及因緣相。用彼為依住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此中最初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方便緩故。有不作意。如於眾色不欲見者。或閉於目。或復背面。此觀行者。於諸色中不欲作意。亦復如是。

問:此誰難耶?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種,謂所緣相、及因緣相。用彼為依,住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此中最初,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方便緩故,有不作意。如於眾色,不欲見者,或閉於目,或復背面。此觀行者,於諸色中,不欲作意,亦復如是。

 

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麤重。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睡不見眾色。設有所見而不圓滿。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故有太過勇猛精進。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若俱生時。悕一得二。便生踊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遍於諸方欻然並見不祥之色便生大怖。猶如有人兩邊旋轉卒起。於行時或復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外想。與定為難。

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麤重,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睡,不見眾色;設有所見,而不圓滿。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故有太過勇猛精進。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若俱生時,悕一得二,便生踊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遍於諸方,欻然並見不祥之色,便生大怖;猶如有人兩邊旋轉卒起,於行時或復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外想,與定為難。

 

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如是亦得名種種想。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捨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故。極思察與定為難。如是諸難。隨其所應障三摩地。所緣境相及因緣相。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其次第二相俱沒。

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如是亦得名種種想,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捨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故極思察,與定為難。如是諸難,隨其所應,障三摩地所緣境相,及因緣相。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其次第二相俱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