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1)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謂由三種雜染應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雜染。 煩惱雜染云何。嗢拖南曰。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上品顛倒攝  差別諸過患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應知。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謂由三種雜染應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雜染。煩惱雜染云何?嗢拖南曰:「自性若分別,因位及與門,上品顛倒攝,差別諸過患。」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應知。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謂欲繫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

煩惱自性者,是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是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是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三種,是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是謂欲繫記、欲繫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

 

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

或分五種,是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六種,是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是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

 

或分八種。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十二種諦建立。應知。

或分八種,是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見取、戒禁取)。或分九種,是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十二種諦建立應知。

 

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此中於欲界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煩惱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亦爾。

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此中於欲界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煩惱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色界亦爾。

 

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謂除邪見見取戒禁取疑。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煩惱迷執。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迷執。障礙亦爾。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是謂除了邪見、見取、戒禁取、疑,這四種外。於色界對治修中,有五煩惱迷執,是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迷執,障礙亦爾。薩迦耶見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若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邊執見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若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邪見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見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見取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比方他見,等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戒禁取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貪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體。恚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

貪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體。恚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

 

慢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 下勝劣。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無明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為體。

慢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下勝劣,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無明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疑者,是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為體。

 

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謂由隨學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數習故者。謂由先殖數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因者,是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所依故者,是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是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是謂由隨學不善丈夫。邪教故者,是謂由聞非正法。數習故者,是謂由先殖數習力勢。作意故者,是謂由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軟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攝受現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攝受現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是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云何煩惱上品相。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於欲界苦惡趣中。由相續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由起惡業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由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耎對治道之所斷故。

云何煩惱上品相,是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是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由生故者,是謂由此故,生於欲界苦惡趣中。由相續故者,是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是謂緣尊重田,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由起惡業故者,是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由究竟故者,是謂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耎對治道之所斷故。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

煩惱顛倒攝者,是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是謂於無常、苦、不、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者,是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心倒者,是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

 

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種。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流。倒根本者,是謂無明。顛倒體者,是謂薩迦耶見、邊執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是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種,是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

 

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

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

 

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鬥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鬥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