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 (1)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已說聞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黑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已說聞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察義。謂於有法了知有相。於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為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察義?謂於有法,了知有相;於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為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何等名為自相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三種。一勝義相有。二相狀相有。三現在相有。勝義相有者。謂諸法中離言說義出世間智所行境界非安立相。相狀相有者。謂由四種所觀相狀。一於是處名可得。二於是處事可得。三此名於此事非不決定。謂或迷亂不決定故。或無常不決定故。四此名於此事無礙隨轉。非或於是處隨轉。或於是處退還。現在相有者。謂若已生及因果性。如是一切總說為一自相有法。

何等名為自相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三種:一勝義相有、二相狀相有、三現在相有。勝義相有者,是謂諸法中,離言說義,出世間智所行境界,非安立相。相狀相有者,是謂由四種所觀相狀:一於是處名可得;二於是處事可得;三此名於此事非不決定,謂或迷亂不決定故、或無常不決定故;四此名於此事無礙隨轉,非或於是處隨轉,或於是處退還。現在相有者,是謂若已生及因果性。如是一切,總說為一自相有法。

 


何等名為共相有法。當知。此相復有五種。一種類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種類共相者。謂色受想行識等各別種類。總名為一種類共相。成所作共相者。謂善有漏法。於感愛果。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如善有漏法於感愛果。如是不善法於感非愛果。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菩提分法。於得菩提。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當知亦爾。一切行共相者謂一切行無常性相。一切有漏共相者謂有漏行者皆苦性相。一切法共相者謂一切法空無我性相。如是一切總說為一共相有法。

何等名為共相有法?當知此相復有五種:一種類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種類共相者,是謂色、受、想、行、識等各別種類,總名為一種類共相。成所作共相者,是謂善有漏法於感愛果,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如善有漏法於感愛果,如是不善法於感非愛果。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菩提分法,於得菩提,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當知亦爾。一切行共相者,是謂一切行無常性相。一切有漏共相者,是謂有漏行者皆苦性相。一切法共相者,是謂一切法空無我性相。如是一切,總說為一共相有法。

 

何等名為假相有法。謂若於是處。略有六種言論生起。當知。此處名假相有。何等名為六種言論。謂屬主相應言論。遠離此彼言論。眾共施設言論。眾法聚集言論。不遍一切言論。非常言論。屬主相應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於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說生時。此誰之生。待所屬主起此言論。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待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隨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

何等名為假相有法?謂若於是處略有六種言論生起,當知此處名假相有。何等名為六種言論?謂屬主相應言論、遠離此彼言論、眾共施設言論、眾法聚集言論、不遍一切言論、非常言論。屬主相應言論者,是謂諸言論配屬於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說生時,此誰之生,待所屬主起此言論。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待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隨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

 

若於是處起此言論。當知。此處是假相有。遠離此彼言論者。謂諸言論。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是說名為遠離此彼言論。若以此顯此。言論。是言論亦於實相處轉。亦於假相處轉。若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亦於實相處轉。亦於假相處轉。若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一向於假相處轉。

若於是處起此言論,當知此處是假相有。遠離此彼言論者,是謂諸言論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是說名為遠離此彼言論。若以此顯此言論,是言論亦於實相處轉,亦於假相處轉。若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亦於實相處轉,亦於假相處轉。若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一向於假相處轉。

 

云何以此顯此言論。於實相處轉。如言地之堅。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轉。如言石之圓。如地之堅石之圓。如是水之濕。油之滴。火之煖。燬之焰。風之動。飄之鼓亦爾。云何以彼顯彼言論。於實相處轉。如言眼之識。身之觸。如是等。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轉。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

云何以此顯此言論,於實相處轉?如言地之堅。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轉?如言石之圓。如地之堅、石之圓,如是水之濕、油之滴、火之煖、燬之焰、風之動、飄之鼓亦爾。云何以彼顯彼言論,於實相處轉?如言眼之識、身之觸,如是等。云何此復於假相處轉?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

 

云何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一向於假相處轉。如言宅之門。舍之壁。瓶之口。甕之腹。軍之車。林之樹。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是名遠離此彼言論。眾共施設言論者。謂於六種相狀言說自性假立言論。六種相狀者。一事相狀。二所識相狀。三淨妙等相狀。四饒益等相狀。五言說相狀。六邪行等相狀。

云何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一向於假相處轉?如言宅之門、舍之壁、瓶之口、甕之腹、軍之車、林之樹、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是名遠離此彼言論。眾共施設言論者,是謂於六種相狀,言說自性,假立言論。六種相狀者:一事相狀、二所識相狀、三淨妙等相狀、四饒益等相狀、五言說相狀、六邪行等相狀。

 

事相狀者。謂識所取。所識相狀者。謂作意所取。能起於識。淨妙等相狀者。謂觸所取。饒益等相狀者。謂受所取。言說相狀者。謂想所取。邪行等相狀者。謂思所取。眾法聚集言論者。謂於眾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論。如於內色受想行識建立種種我等言論。於外色香味觸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等。種種言論。

事相狀者,是謂識所取。所識相狀者,是謂作意所取,能起於識。淨妙等相狀者,是謂觸所取。饒益等相狀者,是謂受所取。言說相狀者,是謂想所取。邪行等相狀者,是謂思所取。眾法聚集言論者,是謂於眾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論。如於內,色受想行識,建立種種我等言論;於外,色香味觸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等,種種言論。

 

不遍一切言論者。謂諸言論。有處隨轉。有處旋還。如於舍宅舍宅言論。於諸舍宅處處隨轉。於村聚落亭邏國等。即便旋還。於盆甕等。盆等言論於盆甕等處處隨轉。於瓶器等即便旋還。於軍軍言隨諸軍轉。於別男女幼少等類即便旋還。於林林言隨諸林轉。於別樹根莖枝條葉華果等類即便旋還。

不遍一切言論者,是謂諸言論,有處隨轉,有處旋還。如於舍宅、舍宅言論,於諸舍宅,處處隨轉;於村、聚落、亭邏、國等,即便旋還。於盆甕等、盆等言論,於盆甕等,處處隨轉;於瓶、器等,即便旋還。於軍、軍言,隨諸軍轉;於別男、女、幼、少等類,即便旋還。於林、林言,隨諸林轉;於別樹、根、莖、枝、條、葉、華、果等類,即便旋還。

 

非常言論者。由四種相應知。一由破壞故。二由不破壞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轉變故。破壞故者。謂瓶等破已。瓶等言捨。瓦等言生。不破壞故者。謂種種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雜物差別言捨。丸散言生。加行故者。謂於金段等。起諸加行。造環釧等異莊嚴具。金段等言捨。環釧等言生。轉變故者。謂飲食等於轉變時。飲食等言捨。便穢等言生。如是等類。應知名為非常言論。隨於諸物發起如是六種言論。當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非常言論者,由四種相應知:一由破壞故、二由不破壞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轉變故。破壞故者,是謂瓶等破已,瓶等言捨,瓦等言生。不破壞故者,是謂種種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雜物差別言捨,丸散言生。加行故者,是謂於金段等起諸加行,造環釧等異莊嚴具;金段等言捨,環釧等言生。轉變故者,是謂飲食等,於轉變時,飲食等言捨,便穢等言生。如是等類,應知名為非常言論。隨於諸物,發起如是六種言論,當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何等名為因相有法。當知此因略有五種。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長養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可愛因者。謂善有漏法。不可愛因者。謂不善法。長養因者。謂前前所生善不善無記法。修習善修習。多修習故。能令後後所生善不善無記法展轉增勝。名長養因。

何等名為因相有法?當知此因略有五種: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長養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可愛因者,是謂善有漏法。不可愛因者,是謂不善法。長養因者,是謂前前所生善、不善、無記法,修習、善修習、多修習故,能令後後所生善、不善、無記法,展轉增勝,名長養因。

 

流轉因者。謂由此種子。由此薰習。由此助伴。彼法流轉。此於彼法名流轉因。還滅因者。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并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如是總名因相有法。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知其相。

流轉因者,是謂由此種子,由此薰習,由此助伴,彼法流轉,此於彼法名流轉因。還滅因者,是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并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如是總名因相有法。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知其相。

 

何等名為果相有法。謂從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辦若轉。當知。是名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未生無者。謂未來諸行。已滅無者。謂過去諸行。互相無者。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合性。勝義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畢竟無者。謂石女兒等。畢竟無類。

何等名為果相有法?謂從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辦、若轉,當知是名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未生無者,是謂未來諸行。已滅無者,是謂過去諸行。互相無者,是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合性。勝義無者,是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畢竟無者,是謂石女兒等,畢竟無類。

 

復有五種有性五種無性。何等名為五種有性。一圓成實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計所執相有性。四差別相有性。五不可說相有性。此中初是勝義相。第二是緣生相相。第三是假施設相。第四是不二相。生相老相。住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事相。所識相所取相。淨妙等相。饒益等相。言說相相。邪行等相相。如是等相。應知名差別相。

復有五種有性、五種無性。何等名為五種有性?一圓成實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計所執相有性、四差別相有性、五不可說相有性。此中初是勝義相,第二是緣生相相,第三是假施設相,第四是不二相(指此相和色受想行識是不二的)。生相、老相、住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事相、所識相、所取相、淨妙等相、饒益等相、言說相相、邪行等相相,如是等相,應知名差別相。

 

第五由四種不可說故名不可說相。一無故不可說。謂補特伽羅於彼諸蘊不可宣說若異不異。二甚深故不可說。謂離言法性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等。不可宣說。三能引無義故不可說。謂若諸法非能引發法義梵行。諸佛世尊雖證不說。四法相法爾之所安立故不可說。所謂真如於諸行等不可宣說異不異性。

第五由四種不可說故,名不可說相。一無故不可說,是謂補特伽羅,於彼諸蘊,不可宣說若異、不異。二甚深故不可說,是謂離言法性,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等,不可宣說。三能引無義故不可說,是謂若諸法,非能引發法義梵行,諸佛世尊雖證不說。四法相法爾之所安立故不可說,是所謂真如,於諸行等,不可宣說異、不異性。

 

何等名為五種無性。一勝義相無性。二自依相無性。三畢竟自相無性。四無差別相無性。五可說相無性。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義。二思擇伽他義。 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三者建立體義伽他。

何等名為五種無性?一勝義相無性、二自依相無性、三畢竟自相無性、四無差別相無性、五可說相無性。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十二分教的長行)義、二思擇伽他((十二分教的長頌)義。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三者建立體義伽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