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2)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如經言。心清淨行苾芻。於時時間。應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廣說。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為心清淨行。諸惡不善欲等尋思。及親里等所有尋思。皆於此行。能為障礙。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由軟中上尋思。行者有差別故。初由正思惟所餘相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第二由見尋思深過患故。或復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於內安心等故。

復次,如經言:心清淨行苾芻,於時時間,應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廣說。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為心清淨行。諸惡不善欲等尋思,及親里等所有尋思,皆於此行能為障礙。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由軟、中、上尋思行者,有差別故。初由正思惟所餘相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第二由見尋思深過患故,或復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於內安心等故。

 

第三補特伽羅。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現行。要當方便令尋思行漸漸歇薄。麤既息已。漸當制伏。若猶未能於尋思路尋思所緣深生厭怖。當以厭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於彼尋思俱行之心。調練制伏。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分為五種。

第三補特伽羅,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現行,要當方便令尋思行,漸漸歇薄,麤既息已,漸當制伏。若猶未能於尋思路,尋思所緣,深生厭怖;當以厭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於彼尋思俱行之心,調練制伏。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分為五種。

 

復次。盪塵經中。佛世尊言。當如陶鍊生金之法陶鍊其心。乃至廣說。如是等義云何應知。謂陶鍊生金。略有三種。一除垢陶鍊。二攝受陶鍊。三調柔陶鍊。除垢陶鍊者。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麤中細垢。乃至惟有淨金沙在。攝受陶鍊者。謂即於彼鄭重銷煮。調柔陶鍊者。謂銷煮已。更細鍊治瑕隙等穢。如金性內所有生金。種性位中。心淨行者。當知亦爾。謂堪能證般涅槃者。

復次,《盪塵經》中,佛世尊言:當如陶鍊生金之法陶鍊其心,乃至廣說。如是等義,云何應知?謂陶鍊生金,略有三種:一除垢陶鍊、二攝受陶鍊、三調柔陶鍊。除垢陶鍊者,是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麤、中、細垢,乃至惟有淨金沙在。攝受陶鍊者,是謂即於彼鄭重銷煮。調柔陶鍊者,是謂銷煮已,更細鍊治瑕隙等穢。如金性內所有生金,種性位中心淨行者,當知亦爾,謂堪能證般涅槃者。

 

問從何位名心淨行者。答從得淨信。求出家位。此於在家及出家位。有麤中細三種垢穢。其在家者。由二為障。不令出家。一不善業。謂常樂安處身語惡行。二邪惡見。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正行正至。此於已得淨信位。前能為障礙。欲等尋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樂。親等尋思。障[/]樂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

問:從何位名心淨行者?答:從得淨信,求出家位。此於在家及出家位,有麤、中、細三種垢穢。其在家者,由二為障不令出家:一不善業,是謂常樂安處身語惡行;二邪惡見,是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正行、正至。此於已得淨信位前,能為障礙。欲等尋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樂。親等尋思,障喜樂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

 

由斷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圓滿純淨之心。有尋有伺。如淨金沙。是名為心除垢陶鍊。猶如生金仍未銷煮。若有復能止息尋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是名為心攝受陶鍊。由能攝受無尋無伺三摩地故。猶如生金已被銷煮。若三摩地。不為有行之所拘執。乃至廣說。是名為心調柔陶鍊。於神通法。隨其所欲。能轉變故。如彼生金已細鍊治瑕隙等穢。

由斷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圓滿純淨之心。有尋有伺,如淨金沙,是名為心除垢陶鍊。猶如生金,仍未銷煮。若有復能止息尋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是名為心攝受陶鍊。由能攝受無尋無伺三摩地故,猶如生金已被銷煮。若三摩地不為有行之所拘執,乃至廣說,是名為心調柔陶鍊。於神通法,隨其所欲,能轉變故,如彼生金,已細鍊治瑕隙等穢。

 

復次。如經言。應於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廣說。應時時間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別之相。不應一向為欲對治沈掉等故。若於止舉未串習者。惟一向修是沈掉相。如此修者。當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時時間思惟捨相。如是在於成滿道位。亦由於此一向修故。於緣起法及聖諦中。不思擇故。心不正定。不盡諸漏。於諸諦中。若未現觀。不能現觀。或已現觀。不得漏盡。初之二種。是三摩地能成辦道。第三一種。依三摩地。盡諸漏道。是名略顯此中要義。於時時間。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復次,如經言:應於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廣說。應時時間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別之相;不應一向,為欲對治沈掉等故。若於止舉未串習者,惟一向修,是沈掉相;如此修者,當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時時間思惟捨相,如是在於成滿道位。亦由於此一向修故,於緣起法及聖諦中,不思擇故,心不正定,不盡諸漏。於諸諦中若未現觀,不能現觀;或已現觀,不得漏盡。初之二種,是三摩地能成辦道。第三一種,是依三摩地盡諸漏道。是名略顯此中要義,於時時間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復次。有四正法。攝持聖教。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二者修習。三者修果。四者於聖教中無有乖諍。遠離者。謂山林樹下。空閑靜室。修習者。謂住於彼勤修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已習奢摩他。依毘缽舍那而得解脫。謂如有一先已得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毘缽舍那。於見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

復次,有四正法,攝持聖教。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二者修習、三者修果、四者於聖教中無有乖諍。遠離者,是謂山林、樹下、空閑、靜室。修習者,是謂住於彼勤修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云何已習奢摩他,依毘缽舍那而得解脫?謂如有一,先已得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毘缽舍那,於見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

 

云何已習毘缽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脫。謂如有一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發生靜慮。即由如是奢摩他故。於修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離欲界。一切有執皆永滅故。名為滅界。是名修果。

云何已習毘缽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脫?謂如有一,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發生靜慮。即由如是奢摩他故,於修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離欲界;一切有執皆永滅故,名為滅界;是名修果。

 

於聖教中無乖諍者。所謂大師及諸弟子。若義若句若文。於文句義。平等潤洽。互相隨順。非如異道施設見解種種非一差別不同。第一句者。所謂前句。若以此句。問於初一。即以此句而問第二。設於初一。依蘊而問。復於第二。依餘問者。便不得名與第一句平等潤洽互相隨順。

於聖教中無乖諍者,是所謂大師及諸弟子若義、若句、若文,於文句義平等潤洽,互相隨順;非如異道施設見解,種種非一,差別不同。第一句者,是所謂前句。若以此句,問於初一,即以此句而問第二。設於初一依蘊而問,復於第二依餘問者,便不得名與第一句平等潤洽,互相隨順。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說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當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種。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謂五識身。或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謂欲界繫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復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謂受欲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已說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當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種。(1)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是謂五識身。(2)或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是謂欲界繫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復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3)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是謂受欲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或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妙五欲。心隨流散。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內略心。惛睡所蔽。或有未證得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嬈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法不名為定。或有未圓滿故名非定地。謂雖得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為定。

(4)或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是謂初修定者,於妙五欲,心隨流散。(5)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是謂初修定者,於內略心,惛睡所蔽。(6)或有未證得故,名非定地,是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嬈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法不名為定。(7)或有未圓滿故,名非定地,是謂雖得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為定。

 

或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污其心。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硬澀艱難。或有不清淨故名非定地。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謂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8)或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是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污其心。(9)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是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硬澀艱難。(10)或有不清淨故,名非定地,是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11)或有起故,名非定地,是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12)或有退故,名非定地,是謂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地施設建立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1)地施設建立者,是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故。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復不生。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

(2)心亂不亂建立者,是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故,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3)生不生建立者,是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復不生: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

 

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4)分位建立者,是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5)第一義建立者,是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已說有心無心地。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已說有心無心地。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云何事施設建立相。謂三種事總攝一切諸佛言教。一素怛纜事。二毘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攝事分中當廣分別。云何想差別施設建立相。嗢拖南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云何事施設建立相?謂三種事,總攝一切諸佛言教:一素怛纜事、二毘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攝事分中當廣分別。云何想差別施設建立相?嗢拖南曰:「句、迷惑、戲論、住、真實、淨、妙、寂靜、性、道理、假施設、現觀」

 

云何句。謂內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分。復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又有三界。謂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復有四眾。謂在家眾。出家眾。鄔波索迦眾。非人眾。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

云何句?謂內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分。復有三界,是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又有三界,是謂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復有四眾,是謂在家眾、出家眾、鄔波索迦眾、非人眾。復有三受,是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是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

 

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有三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復有九次第等至。謂初靜慮等至。乃至。滅想受等至。

復有三寶,是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是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有三雜染,是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是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復有九次第等至,是謂初靜慮等至,乃至滅想受等至。

 

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復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勝妙功德。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六神通等。

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復有四沙門果,是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勝妙功德,是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六神通等。

 

復有方廣大乘五事。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復有二空性。謂補特伽羅空性。及法空性。復有二無我性。謂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觀行。謂離增益邊。離損減邊。復有四種真實。謂世間所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復有方廣大乘五事,是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復有二空性,是謂補特伽羅空性、及法空性。復有二無我性,是謂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觀行,是謂離增益邊、離損減邊。復有四種真實,是謂世間所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復有四尋思。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復有三種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無性性。謂相無性性。生無性性。勝義無性性。

復有四尋思,是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如實遍智,是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復有三種自性,是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無性性,是謂相無性性、生無性性、勝義無性性。

 

復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自他相續成熟。復有五無量想。謂有情界無量想。世界無量想。法界無量想。所調伏界無量想。調伏方便界無量想。

復有五相大菩提,是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是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自他相續成熟。復有五無量想,是謂有情界無量想、世界無量想、法界無量想、所調伏界無量想、調伏方便界無量想。

 

復有真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遍隨至真如及於彼智。復有不思議威德勝解無障礙智。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種隨形相。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拔除習氣一切相妙智等。如是諸句。略唯二句。謂聲聞乘中所說句。及大乘中所說句。

復有真實義隨至,是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遍隨至真如及於彼智。復有不思議威德勝解、無障礙智、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種隨形相、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拔除習氣、一切相妙智等。如是諸句,略唯二句,是謂聲聞乘中所說句,及大乘中所說句。

 

云何迷惑。謂四顛倒。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不淨計淨顛倒。四於無我計我顛倒。云何戲論。謂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云何住。謂四識住或七識住。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云何淨。謂三清淨性。一自體清淨性。二境界清淨性。三分位清淨性。

云何迷惑?謂四顛倒。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不淨計淨顛倒、四於無我計我顛倒。云何戲論?謂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云何住?謂四識住、或七識住。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云何淨?謂三清淨性。一自體清淨性、二境界清淨性、三分位清淨性。

 

云何妙。謂佛法僧寶名最微妙。墮最第一施設中故。云何寂靜。謂從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靜。云何性。謂諸法體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云何道理。謂諸緣起及四道理。云何假施設。謂於唯法。假立補特伽羅。及於唯相。假立諸法。

云何妙?謂佛、法、僧寶名最微妙,墮最第一施設中故。云何寂靜?謂從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靜。云何性?謂諸法體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云何道理?謂諸緣起及四道理(觀待道理等、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云何假施設?謂於唯法假立補特伽羅,及於唯相假立諸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