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1)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已說七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八種。謂有八支聖道所攝。令諸苾芻究竟斷結。三種修法。謂修戒修定修慧。正語正業正命。名為修戒。正念正定。名為修定。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名為修慧。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淨品八種補特伽羅。謂行四向住四果者。

已說七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八種。謂有八支聖道所攝,令諸苾芻究竟斷結,三種修法,謂修戒、修定、修慧。正語、正業、正命,名為修戒;正念、正定,名為修定;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名為修慧。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淨品八種補特伽羅,謂行四向、住四果者。

 

又有二種施八相差別。一有過失施。二無過失施。前七種施名有過失。最後一種名無過失。謂有布施。懈怠所損故有過失。或有布施。不隨所欲故有過失。謂有染心者怖畏貧窮悕求富樂而行布施。或有布施。顧戀過去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悕望未來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有輕慢過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悕求富樂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求他知聞故有過失。無過失施者。謂迴向涅槃故。為彼資糧故。無染污心為往善趣故。為得大財故。而行布施。

又有二種施,八相差別:一有過失施、二無過失施。前七種施,名有過失;最後一種,名無過失。謂有布施懈怠所損,故有過失;或有布施不隨所欲,故有過失,謂有染心者,怖畏貧窮,悕求富樂,而行布施;或有布施顧戀過去,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悕望未來,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有輕慢過,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悕求富樂,故有過失;或有布施求他知聞,故有過失。無過失施者,是謂迴向涅槃故、為彼資糧故,無染污心為往善趣故、為得大財故,而行布施。

 

又依四處於八時中。趣入懈怠。不發精進。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懈怠類非精進類。謂依乞食處。依所作處。依遊行處。依界不平等處。依此四處。八時差別多食精美身沈重時。少食麤惡身劣頓時。將欲所作護惜力時。已有所作身疲倦時。將欲遊行護惜力時。已涉長塗身疲倦時。正為病苦所纏擾時。所病已愈恐更發時。此懈怠類補特伽羅。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進。若得遇已。速發懈怠。是故名為懈怠種類。與此相違亦依四處。於八時中。發勤精進。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能伏懈怠精進類。雖遇懈怠所依。亦能發勤精進。何況不遇。是故名為勤精進類。

又依四處,於八時中,趣入懈怠,不發精進;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懈怠類,非精進類。謂依乞食處、依所作處、依遊行處、依界不平等處,依此四處。八時差別:多食精美,身沈重時;少食麤惡,身劣頓時;將欲所作,護惜力時;已有所作,身疲倦時;將欲遊行,護惜力時;已涉長途,身疲倦時;正為病苦,所纏擾時;所病已愈,恐更發時;此懈怠類補特伽羅,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進;若得遇已,速發懈怠,是故名為懈怠種類。與此相違亦依四處,於八時中,發勤精進。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能伏懈怠精進類,雖遇懈怠所依,亦能發勤精進,何況不遇,是故名為勤精進類。

 

又有八種正願所攝可愛生因。能令於諸欲中樂增上生。不求永離一切欲者。當生八種可愛生處。謂願人中卑惡種類。修小施戒二福業事。如是願樂人中尊貴種類。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修小施戒二福業事。

又有八種正願所攝可愛生因,能令於諸欲中樂增上生,不求永離一切欲者,當生八種可愛生處。謂願人中卑惡種類,修小施、戒二福業事;如是願樂人中尊貴種類、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修小施、戒二福業事。

 

又四因緣故。於人趣中。建立如來四眾。三因緣故。於天趣中。建立四眾。最增上故。世間共許為福田故。受用資財不由他故。棄捨一切世資財故。由此四緣。於人趣中。建立四眾。依地邊際故。欲界邊際故。語行邊際故。由此三緣。於天趣中建立四眾。

又四因緣故,於人趣中建立如來四眾;三因緣故,於天趣中建立四眾。最增上故、世間共許為福田故、受用資財不由他故、棄捨一切世資財故,由此四緣,於人趣中建立四眾。依地邊際故、欲界邊際故、語行邊際故,由此三緣,於天趣中建立四眾。

 

又於世間三處轉時。恒常世間八法所觸。謂樂欲處。功用處。眾緣處。於樂欲處轉時。或觸於利或觸非利。於功用處轉時。或稱他意或不稱意。於背面位觸於毀譽。於現前位觸於稱譏。於眾緣處轉時。或由先世。或由現法苦樂眾緣。觸於苦樂。

又於世間三處轉時,恒常世間八法所觸,是謂樂欲處、功用處、眾緣處。於樂欲處轉時,或觸於利、或觸非利。於功用處轉時,或稱他意、或不稱意;於背面位,觸於毀、譽;於現前位,觸於稱、譏。於眾緣處轉時,或由先世,或由現法苦樂眾緣,觸於苦、樂。

 

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謂未伏內色想。外無染污色勝解。是名第一。已伏內色想。是名第二。淨不淨非二。色第一捨勝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脫。於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神通。謂諸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空無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勝解。非想非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五勝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

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謂未伏內色想,外無染污色勝解,是名第一。已伏內色想,是名第二。淨不淨非二,色第一捨勝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脫,於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神通,謂諸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空無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勝解、非想非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五勝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

 

又若觀諸色。若如所觀於初三解脫中而修習者。謂三解脫方便道所攝三勝處也。此中觀外諸色。若小若大。若好若惡。若劣若勝者。謂觀非三摩地所行現所得色。由緣三摩地所行作意不種種現前故名為勝。於三摩地所行中。奢摩他行名知。毘缽舍那行名見。如於三摩地所行若知若見。如於彼色已尋思已了別。如是於外所想非三摩地所行中。觀諸色亦爾。

又若觀諸色,若如所觀,於初三解脫中而修習者,是謂三解脫方便道所攝三勝處也。此中觀外諸色,若小、若大,若好、若惡,若劣、若勝者,謂觀非三摩地所行,現所得色。由緣三摩地所行作意,不種種現前,故名為勝。於三摩地所行中,奢摩他行,名知;毘缽舍那行,名見。如於三摩地所行,若知若見;如於彼色,已尋思已了別。如是於外所想非三摩地所行中,觀諸色亦爾。

 

已說八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九種。謂有九結。如攝事分當廣建立。又有九種生處。受生有情。於彼彼處同所居止。謂三界中。除諸惡趣可厭處故。如前已說。已說九種佛教所應知處。

已說八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九種。謂有九結,如《攝事分》當廣建立。又有九種生處,受生有情於彼彼處同所居止。謂三界中,除諸惡趣可厭處故,如前已說。已說九種佛教所應知處。

 

次說十種。謂十遍處。當知即諸解脫所作成就。餘解脫。勝處。遍處。如攝事分。當廣分別。又有十無學支。當知無學五蘊所攝。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如是已說十種佛教所應知處。

次說十種。謂十遍處,當知即諸解脫所作成就。餘解脫、勝處、遍處,如《攝事分》當廣分別。又有十無學支,當知無學五蘊所攝: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如是已說十種佛教所應知處。

 

及前所說佛教所應知處等。當知皆是內明處攝。云何醫方明處。當知此明略有四種。謂於病相善巧。於病因善巧。於已生病斷滅善巧。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如是善巧廣分別義。如經應知。已說醫方明處。

及前所說佛教所應知處等,當知皆是內明處攝。云何醫方明處?當知此明略有四種:謂於病相善巧、於病因善巧、於已生病斷滅善巧、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如是善巧廣分別義,如經應知。已說醫方明處。

 

云何因明處。謂於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此復云何。嗢拖南曰。 論體論處所  論據論莊嚴 論負論出離  論多所作法 當知此中略有七種。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墮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

云何因明處?謂於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此復云何?嗢拖南曰:「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當知此中略有七種。: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墮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

 

云何論體性。謂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言論者。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是名言論。尚論者。謂諸世間隨所應聞。所有言論。

云何論體性?謂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言論者,是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是名言論。尚論者,是謂諸世間,隨所應聞,所有言論。

 

諍論者。謂或依諸欲所起。若自所攝諸欲他所侵奪。若他所攝諸欲自行侵奪。若所愛有情所攝諸欲。更相侵奪。或欲侵奪。若無攝受諸欲。謂歌舞戲笑等所攝。若倡女僕從等所攝。或為觀看。或為受用。於如是等諸欲事中。未離欲者。為欲界貪所染污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發憤乖違。喜鬥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

諍論者,是謂或依諸欲所起:若自所攝諸欲,他所侵奪;若他所攝諸欲,自行侵奪;若所愛有情所攝諸欲,更相侵奪,或欲侵奪。若無攝受諸欲,謂歌舞、戲笑等所攝,若倡女僕從等所攝,或為觀看、或為受用。於如是等諸欲事中,未離欲者、為欲界貪所染污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發憤乖違,喜鬥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

 

或依惡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語惡行。他所譏毀。若他所作身語惡行。自行譏毀。若所愛有情所作身語惡行。互相譏毀。於如是等行惡行中。願作未作諸惡行者。未離欲界貪瞋癡者。重貪瞋癡所拘蔽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更相憤發。懷染污心。互相乖違。喜鬥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

或依惡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語惡行,他所譏毀;若他所作身語惡行,自行譏毀;若所愛有情所作身語惡行,互相譏毀。於如是等行惡行中,願作未作諸惡行者、未離欲界貪瞋癡者、重貪瞋癡所拘蔽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更相憤發,懷染污心,互相乖違,喜鬥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

 

或依諸見所起。謂薩迦耶見。斷見。無因見。不平等因見。常見。兩眾見等。種種邪見。及餘無量諸惡見類。於如是諸見中。或自所攝他所遮斷。或他所攝自行遮斷。或所愛有情所攝。他正遮斷。或已遮斷。或欲攝受所未攝受。由此因緣。未離欲者。如前廣說。乃至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是名諍論。

或依諸見所起:謂薩迦耶見、斷見、無因見、不平等因見、常見、雨眾見等種種邪見,及餘無量諸惡見類。於如是諸見中,或自所攝,他所遮斷;或他所攝,自行遮斷;或所愛有情所攝,他正遮斷,或已遮斷;或欲攝受所未攝受。由此因緣,未離欲者,如前廣說。乃至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是名諍論。

 

毀謗論者。謂懷憤發者。以染污心。振發威勢。更相擯毀。所有言論。謂麤惡所引。或不愻所引。或綺言所引。乃至惡說法律中。為諸有情。宣說彼法。研究決擇。教授教誡。如是等論。名毀謗論。

毀謗論者,是謂懷憤發者,以染污心振發威勢,更相擯毀,所有言論。謂麤惡所引,或不愻所引,或綺言所引;乃至惡說法律中,為諸有情宣說彼法,研究決擇,教授教誡。如是等論,名毀謗論。

 

順正論者。謂於善說法律中。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研究決擇。教授教誡。為斷有情所疑惑故。為達甚深諸句義故。為令知見畢竟淨故。隨順正行。隨順解脫。是故此論名順正論。教導論者。謂教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補特伽羅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令彼覺悟真實智故。令彼開解真實智故。是故此論名教導論。

順正論者,是謂於善說法律中,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研究決擇,教授教誡。為斷有情所疑惑故、為達甚深諸句義故、為令知見畢竟淨故,隨順正行,隨順解脫,是故此論名順正論。教導論者,是謂教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補特伽羅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令彼覺悟真實智故、令彼開解真實智故,是故此論名教導論。

 

問此六論中。幾論真實。能引義利。所應修習。幾不真實。能引無義。所應遠離。答最後二論。是真是實。能引義利。所應修習。中間二論。不真不實。能引無義。所應遠離。初二種論。應當分別。

問?此六論中,幾論真實能引義利所應修習?幾不真實能引無義所應遠離?答:最後二論,是真是實能引義利,所應修習;中間二論,不真不實能引無義,所應遠離;初二(言論、尚論)種論,應當分別。

 

云何論處所。當知亦有六種。一於王家。二於執理家。三於大眾中。四於賢哲者前。五於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云何論所依。當知有十種。謂所成立義有二種。能成立法有八種。

云何論處所?當知亦有六種:一於王家、二於執理家、三於大眾中、四於賢哲者前、五於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云何論所依?當知有十種:謂所成立義有二種,能成立法有八種。

 

所成立義有二種者。一自性。二差別所成立。自性者。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所成立。差別者。謂有上立有上。無上立無上。常立為常。無常立無常。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無量差別門。當知名所成立差別。

所成立義有二種者:一自性、二差別所成立。自性者,是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所成立差別者,是謂有上立有上,無上立無上;常立為常,無常立無常。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無量差別門,當知名所成立差別。

 

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立宗者。謂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或攝受論宗。若自辯才。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覺真實。或為成立自宗。或為破壞他宗。或為制伏於他。或為摧屈於他。或為悲愍於他。建立宗義。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

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立宗者,是謂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或攝受論宗。若自辯才,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覺真實;或為成立自宗,或為破壞他宗,或為制伏於他,或為摧屈於他,或為悲愍於他,建立宗義。辯因者,是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

 

引喻者。亦為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餘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同類者。謂隨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分相似。此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相狀相似者。謂於現在。或先所見相狀。相屬展轉相似。自體相似者。謂彼展轉其相相似。業用相似者。謂彼展轉作用相似。

引喻者,亦為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餘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同類者,是謂隨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分相似。此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相狀相似者,是謂於現在或先所見相狀相屬,展轉相似。自體相似者,是謂彼展轉其相相似。業用相似者,是謂彼展轉作用相似。

 

法門相似者。謂彼展轉法門相似。如無常與苦法。苦與無我法。無我與生法。生法與老法。老法與死法。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類。無量法門展轉相似。因果相似者。謂彼展轉。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轉相似。是名同類。異類者。謂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不相似。此亦五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法門相似者,是謂彼展轉法門相似。如無常與苦法,苦與無我法,無我與生法,生法與老法,老法與死法。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類無量法門,展轉相似。因果相似者,是謂彼展轉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轉相似。是名同類。異類者,是謂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不相似。此亦五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