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3)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言具圓滿者。謂如有一凡有所說。皆以其聲不以非聲。何等為聲。謂具五德。乃名為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不鄙陋者。謂離邊方邊國鄙俚言詞。輕易者。謂有所說皆以世間共用言詞。雄朗者。所謂依義建立言詞能成彼義巧妙雄壯。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義善者。謂能引發勝生定勝無有顛倒。

言具圓滿者,是謂如有一,凡有所說,皆以其聲,不以非聲。何等為聲?謂具五德,乃名為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不鄙陋者,是謂離邊方、邊國,鄙俚言詞。輕易者,是謂有所說,皆以世間共用言詞。雄朗者,所謂依義建立言詞,能成彼義,巧妙雄壯。相應者,是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義善者,是謂能引發勝生定勝,無有顛倒。

 

又此聲論由九種相言具圓滿。一不雜亂。二不麤獷。三辯了。四限量。五與義相應。六以時。七決定。八顯了。九相續。如是一切相總名言具圓滿。無畏者。謂如有一處在多眾雜眾大眾執眾諦眾善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恒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音無謇吃。語無怯弱。如是說者。名為無畏。

又此聲論,由九種相言具圓滿:一不雜亂、二不麤獷、三辯了、四限量、五與義相應、六以時、七決定、八顯了、九相續。如是一切相,總名言具圓滿。無畏者,是謂如有一,處在多眾、雜眾、大眾、執眾、諦眾、善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恒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音無謇吃,語無怯弱,如是說者,名為無畏。

 

敦肅者。謂如有一待時方說而不嚵速。是名敦肅。應供者。謂如有一為性調善不惱於他。終不違越諸調善者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詞柔軟如對善友。是名應供。若有依此五論莊嚴興言論者。當知。復有二十七種稱讚功德。

敦肅者,是謂如有一,待時方說,而不嚵速,是名敦肅。應供者,是謂如有一,為性調善不惱於他,終不違越諸調善者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詞柔軟如對善友,是名應供。若有依此五論莊嚴興言論者,當知復有二十七種稱讚功德。

 

何等名為二十七種。一眾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處大眾中都無所畏。四於他宗旨深知過隙。五於自宗旨知殊勝德。六無有僻執於所受論情無偏黨。七於自正法及毘奈耶無能引奪。八於他所說速能了悟。九於他所說速能領受。十於他所說速能酬對。十一具語言德令眾愛樂。十二悅可信解此明論者。十三能善宣釋義句文字。十四令身無倦。十五令心無倦。十六言不謇澀。十七辯才無盡。十八身不頓悴。十九念無忘失。二十心無損惱。二十一咽喉無損。

何等名為二十七種?一眾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處大眾中,都無所畏;四於他宗旨,深知過隙;五於自宗旨,知殊勝德;六無有僻執於所受論,情無偏黨;七於自正法及毘奈耶,無能引奪;八於他所說,速能了悟;九於他所說,速能領受;十於他所說,速能酬對;十一具語言德,令眾愛樂;十二悅可信解,此明論者;十三能善宣釋,義句文字;十四令身無倦;十五令心無倦;十六言不謇澀;十七辯才無盡;十八身不頓悴;十九念無忘失;二十心無損惱;二十一咽喉無損;

 

二十二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三善護自心令無忿怒。二十四善順他心令無憤恚。二十五令對論者心生淨信。二十六凡有所行不招怨對。二十七廣大名稱聲流十方。世咸傳唱此大法師處大師數。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廁環釧等寶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如是論者以二十七稱讚功德。廁此五種論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為論莊嚴。是名論莊嚴。

二十二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三善護自心,令無忿怒;二十四善順他心,令無憤恚;二十五令對論者,心生淨信;二十六凡有所行,不招怨對;二十七廣大名稱,聲流十方,世咸傳唱,此大法師,處大師數。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廁、環釧等寶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如是論者,以二十七稱讚功德,廁此五種論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為論莊嚴,是名論莊嚴。

 

論墮負者。謂有三種。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 捨言者。謂立論者。以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何等名為十三種詞謂。立論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為善。我不善觀。汝為善觀。我論無理汝論有理。我論無能汝論有能。我論屈伏汝論成立。我之辯才唯極於此。過此已上更善思量當為汝說。且置是事我不復言。以如是等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捨所論故。當知。被破為他所勝。墮在他後。屈伏於彼。是故捨言名墮負處。

論墮負者,謂有三種: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 捨言者,是謂立論者,以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何等名為十三種詞?謂立論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為善;我不善觀,汝為善觀;我論無理,汝論有理;我論無能,汝論有能;我論屈伏,汝論成立;我之辯才唯極於此,過此已上更善思量當為汝說;且置是事,我不復言。以如是等十三種詞,謝對論者,捨所言論。捨所論故,當知被破,為他所勝,墮在他後,屈伏於彼,是故捨言,名墮負處。

 

言屈者。如立論者。為對論者之所屈伏。或託餘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現憤發。或現瞋恚。或現憍慢。或現所覆。或現惱害。或現不忍。或現不信。或復默然。或復憂慼。或竦肩伏面。或沈思詞窮。假託餘事方便而退者。謂捨前所立更託餘宗。捨先因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更託餘因乃至正教。

言屈者,如立論者,為對論者之所屈伏。或託餘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現憤發,或現瞋恚,或現憍慢,或現所覆,或現惱害,或現不忍,或現不信,或復默然,或復憂慼,或竦肩伏面,或沈思詞窮。假託餘事方便而退者,是謂捨前所立,更託餘宗;捨先因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更託餘因乃至正教。

 

引外言者。謂捨所論事。論說飲食王臣盜賊衢路倡穢等事。假託外緣捨本所立。以遣他難。現憤發者。謂以麤獷不遜等言。擯對論者。現瞋恚者。謂以怨報之言。責對論者。現憍慢者。謂以卑賤種族等言。毀對論者。現所覆者。謂以發他所覆惡行之言。舉對論者。現惱害者。謂以害酷怨言。罵對論者。

引外言者,是謂捨所論事,論說飲食、王臣、盜賊、衢路、倡穢等事;假託外緣,捨本所立,以遣他難。現憤發者,是謂以麤獷不遜等,擯對論者。現瞋恚者,是謂以怨報之言,責對論者。現憍慢者,是謂以卑賤種族等言,毀對論者。現所覆者,是謂以發他所覆惡行之言,舉對論者。現惱害者,是謂以害酷怨言,罵對論者。

 

現不忍者。謂發怨言怖對論者。現不信者。謂以毀壞行言。謗對論者。或默然者。謂語業頓盡。或憂慼者。謂意業焦惱。竦肩伏面者。謂身業威嚴而頓萎悴。沈思詞窮者。謂才辯俱竭。由如是等十三種事。當知言屈。前二妄行矯亂。中七發起邪行。後四計行窮盡。是名言屈墮在負處。

現不忍者,是謂發怨言,怖對論者。現不信者,是謂以毀壞行言,謗對論者。或默然者,是謂語業頓盡。或憂慼者,是謂意業焦惱。竦肩伏面者,是謂身業威嚴而頓萎悴。沈思詞窮者,是謂才辯俱竭。由如是等十三種事,當知言屈。前二,妄行矯亂;中七,發起邪行;後四,計行窮盡,是名言屈,墮在負處。

 

言過者。謂立論者為九種過污染其言。故名言過。何等為九。一雜亂。二麤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不以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雜亂者。謂捨所論事雜說異語。麤獷者。謂憤發掉舉及躁急掉舉。不辯了者。謂若法若義眾及對論所不領悟。

言過者,是謂立論者,為九種過污染其言,故名言過。何等為九?一雜亂、二麤獷、三不辯了、四無限量、五非義相應、六不以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雜亂者,是謂捨所論事,雜說異語。麤獷者,是謂憤發掉舉,及躁急掉舉。不辯了者,是謂若法若義,眾及對論所不領悟。

 

無限量者。謂所說義言詞復重或復減少。非義相應者。當知有十種。一無義。二違義。三損理。四與所成等。五招集過難。六不得義利。七義無次序。八義不決定。九成立能成。十順不稱理諸邪惡論。非時者。謂所應說前後不次。不決定者。謂立已復毀。毀而復立。速疾轉換難可了知。不顯了者。謂言招譏弄不領而答。先為典語後為俗語。或先俗語後復典語。不相續者。謂於中間言詞斷絕。凡所言論犯此九失。是名言過墮在負處。

無限量者,是謂所說義,言詞復重,或復減少。非義相應者,是當知有十種:一無義、二違義、三損理、四與所成等、五招集過難、六不得義利、七義無次序、八義不決定、九成立能成、十順不稱理諸邪惡論。非時者,是謂所應說,前後不次。不決定者,是謂立已復毀,毀而復立,速疾轉換,難可了知。不顯了者,是謂言招譏弄,不領而答;先為典語,後為俗語;或先俗語,後復典語。不相續者,是謂於中間言詞斷絕。凡所言論,犯此九失,是名言過,墮在負處。

 

論出離者。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論。名論出離。三種觀察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觀察得失者。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先當觀察。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鬥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非不憐愍諸世間耶。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論出離者,是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論,名論出離。三種觀察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觀察得失者,是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先當觀察: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鬥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非不憐愍諸世間耶?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時眾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善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僻執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巧為無有耶。如是觀時。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會無所僻執非有僻執。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巧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第二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時眾者,是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善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僻執、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巧、為無有耶?如是觀時,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會無所僻執,非有僻執;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巧,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第二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是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論多所作法者。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已說因明處。

論多所作法者,是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已說因明處

 

云何聲明處。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嗢拖南曰。 法義數取趣  時數與處所 若根栽所依  是略聲明相  云何法施設建立。謂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

云何聲明處。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嗢拖南曰:「法義數取趣,時數與處所,若根栽所依,是略聲明相。」云何法施設建立?謂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

 

云何義施設建立。當知略有十種。一根建立。二大種建立。三業建立。四尋求建立。五非法建立。六法建立。七興盛建立。八衰損建立。九受用建立。十守護建立。嗢拖南曰。 眼等與地等  身等及尋求 非法法興盛  衰損受用護  根建立者。謂見義聞義。嗅義嘗義。觸義知義。大種建立者。謂依持等義。澆潤等義。照了等義。動搖等義。

云何義施設建立?當知略有十種:一根建立、二大種建立、三業建立、四尋求建立、五非法建立、六法建立、七興盛建立、八衰損建立、九受用建立、十守護建立。嗢拖南曰:「眼等與地等,身等及尋求,非法法興盛,衰損受用護。」  根建立者,是謂見義、聞義、嗅義、嘗義、觸義、知義。大種建立者,是謂依持等義、澆潤等義、照了等義、動搖等義。

 

業建立者。謂往來等義。宣說等義。思念覺察等義。尋求建立者。謂追訪等義。非法建立者。謂殺盜等義。法建立者。謂施戒等義。興盛建立者。謂證得喜悅等義。衰損建立者。謂破壞怖畏憂慼等義。受用建立者。謂飲食覆障抱持受行等義。守護建立者。謂守護育養盛滿等義。

業建立者,是謂往來等義、宣說等義、思念覺察等義。尋求建立者,是謂追訪等義。非法建立者,是謂殺盜等義。法建立者,是謂施戒等義。興盛建立者,是謂證得、喜悅等義。衰損建立者,是謂破壞、怖畏、憂慼等義。受用建立者,是謂飲食、覆障、抱持、受行等義。守護建立者,是謂守護、育養、盛滿等義。

 

又復略說有六種義。一自性義。二因義。三果義。四作用義。五差別相應義。六轉義。嗢拖南曰。 自性與因果  作用相應轉  云何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謂建立男女非男非女聲相差別。或復建立初中上士聲相差別。

又復略說有六種義:一自性義、二因義、三果義、四作用義、五差別相應義、六轉義。嗢拖南曰:「自性與因果,作用相應轉。」  云何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謂建立男、女、非男非女,聲相差別;或復建立初、中、上士,聲相差別。

 

云何時施設建立。謂有三時聲相差別。一過去過去殊勝。二未來未來殊勝。三現在現在殊勝。云何數施設建立。謂有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數。二者二數。三者多數。云何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當知處所略有五種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略。四彼益。五宣說。若界頌等名為根栽。如是二種總名處所根栽建立。已說聲明處。

云何時施設建立?謂有三時聲相差別:一過去過去殊勝、二未來未來殊勝、三現在現在殊勝。云何數施設建立?謂有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數、二者二數、三者多數。云何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當知處所略有五種: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略、四彼益、五宣說。若界頌等,名為根栽。如是二種,總名處所根栽建立。已說聲明處。

 

云何工業明處。謂於十二處。略說工業所有妙智。名工業明處。何等十二工業處耶。謂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那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

云何工業明處?謂於十二處,略說工業所有妙智,名工業明處。何等十二工業處耶?謂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那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