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3)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無記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因。

如是無記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因。

 

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設定異因。

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設定異因。

 

依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以者何。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

依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以者何?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


依障礙因依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

依障礙因依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


依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

依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


復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復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果。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依所餘因緣依處。施設增上果。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

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果。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依所餘因緣依處,施設增上果。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


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滅因。五久遠滅因。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餘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

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滅因、五久遠滅因。能生因者,是謂生起因。方便因者,是謂所餘因。俱有因者,是謂攝受因一部分。如眼根於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無間滅因者,是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是謂牽引因。


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或為生因。或為得因。或為成立因。或為成辦因。或為作用因。

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相。:()是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是說無常法或為生因、或為得因、或為成立因、或為成辦因、或為作用因。


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又雖已生未滅。能為因然得餘緣方能為因。非不得。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為因。非未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指前一剎那的體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又()雖已生未滅能為因,然得餘緣方能為因,非不得餘緣。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指異熟)方能為因,非未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云何相施設建立。嗢拖南曰。 體所緣行相  等起與差別 決擇及流轉  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

甚麼是相施設建立?嗢拖南曰:「體所緣行相,等起與差別,決擇及流轉,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指尋伺)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

 

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謂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

尋伺體性者(指意識我法分離二元性下,能緣的我),是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尋伺所緣者(指意識我法分離二元性下,所緣的法),是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是謂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是謂發起語言。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是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見前意地)。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是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指意識的二元性);或有分別非尋伺(指根識的一元性)。謂望出世智(即是一元性的有差別相,但不是二元性的分別相,如『銀鉢盛雪,明月藏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尋伺流轉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

尋伺流轉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是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指散心位)。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


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指心一境性)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拖南曰。 依處及與事  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  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

甚麼是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拖南曰:「依處及與事,求受用正行,二菩提資糧,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是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是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者,是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不兇險追求財物。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者,是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不兇險追求財物。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是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是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又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麤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流漏。六事業休廢。

又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麤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流漏、六事業休廢。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

 

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