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1)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即前所說自性。乃至業等五事當知。皆由三處所攝。謂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無為故。除餘假有法。

復次,即前所說自性,乃至業等五事(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當知皆由三處所攝。所謂由色聚(物質色法)故,心心所品(心法)故,及無為(非有為的心、色法)故。除餘假有法(指無體性的不相應法,因心、色法都有體性)


今當先說色聚諸法。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長養耶。答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是故說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為前導故。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

今當先說『色聚』(指阿賴耶識緣真如法而有大千世界法相)諸法。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為甚麼說諸大種能所造色耶?甚麼是造色(四大種)?甚麼是彼所建、彼所任、彼所長耶?答: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即四大所成的真如法)皆悉依附內相續心。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要由四大生造色種子(即真如法),造色方從自造色種子生,是故說四大能生造色。要由四大生造色種子為前導故,由此道理,說諸四大造色種子為造色生因。(即萬象是由六大緣起有情識與無情真如法,有情識再緣真如法而有三界及萬法)


云何造色依於彼耶。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云何彼所任持。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云何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養因。

甚麼是造色依止於四大種耶?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即真如法是法住法位,不因三界識心緣起而轉,但由三界識心緣起而有不同法相,即所謂『一境四心』)。甚麼是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即真如法起成住壞空劫,緣起法也會成住壞空)。甚麼是彼所任持?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三界識心因業力因緣而有生滅,但真如法不變;因四大所成的真如法,只依四大真如的運行有成住壞空劫)。甚麼是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此兩者是『生有』所需,識心才能緣起法相)、修習梵行、三摩地等(此兩者才能轉變識界,色界比欲界的識心緣真如法起法相更殊勝),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養因。


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復次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又非極微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極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極微。何以故。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極微。復有餘極微。是故極微非有分。

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生、依、立、持、養)應知。復次,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即是說:四大緣起真如法,不是先形成極小的單位分子,而是形成真如法時就已經有差別相)。又非極微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析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這是說:三界識心在緣真如法所起的法相,若經意識二元的分別作用,則會分析色法到極微小邊際,而把它假設為色相的最小單位)。又色聚亦有方分(即有空間相),極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極微。何以故?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極微復有餘極微,是故極微非有分(即是說:有空間相就不可說是極微)

 

又不相離有二種。一同處不相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於無根處有離根者。於有根處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二和雜不相離。謂即此大種極微與餘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是名和雜不相離。

又不相離有二種:一『同處不相離』,是指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即真如法與緣起法不相離)。於無根處(指無情真如法,器世間),有離根者;於有根處(指有情識,三界識心),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二『和雜不相離』,即是說此大種極微,與餘大種極微都是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是名和雜不相離(即是說:地水火風四大種,都是能造真如法,而這四大種也相互作用,故所造的真如法也是四大種所聚造而成)

 

又此遍滿聚色。應知如種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離。非如胡麻綠豆粟稗等聚。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種處。不過大種處量乃至大種所據處所。諸所造色還即據此。由此因緣說所造色依於大種。即以此義說諸大種名為大種。由此大種其性大故為種生故。

又此遍滿聚色,應知如種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離。非如胡麻、綠豆、粟稗等聚(是說四大形成真如法時,四大是完全作用再一起的,分離則不是原來的真如法)。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種處(即真如法是依止於四大)。不過大種處量、乃至大種所據處所,諸所造色還即據此(即法住法位)。由此因緣,說所造色依於大種。即以此義,說諸大種名為大種。由此大種其性大(指能造真如法)故、為種生(也成為所造真如法)故。


復次於諸色聚中。略有十四種事。謂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諸根所攝者。有一切。如所說事界。如有色諸根所攝聚。如是有色諸根所依大種所攝聚亦爾。所餘色聚除有色諸根唯有餘界。

復次於諸色聚(指依真如法緣起的色法)中,略有十四種事(指正報身事):所謂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指法處所攝色,是屬於意識遍計執的虛妄法),一切色聚有色諸根所攝者(指五塵法相是依五根而緣起的);有一切如所說十四種事界(即是說:五淨色根、五根、五塵,都是依四大而建立)。如有色諸根所攝聚,如是有色諸根所依大種(指扶塵根),所攝聚亦爾。所餘色聚(指依報器世間),除有色諸根,唯有餘界(即除掉五根的九事界)

 

又約相攝有十四事。即由相攝施設事極微。若約界攝。隨於此聚有爾所界。即說此聚爾所事攝。若約不相離攝。或內或外所有諸聚。隨於此聚中。乃至有爾所法相可得。即說此聚爾所事攝應知。

又約相攝有十四事,即由相攝施設事極微(即是說:四大相攝而有真如法,此真如法是實相,故有體性;所以一元性緣起法時有差別相,但落入意識二元分別就會假立有很多虛妄極微相)。若約界因攝,隨於此聚有爾所界,即說此聚,爾所事攝(即是說:例如真如法中有水大的因,就說此真如法是水大所攝)。若約不相離(四大形成真如法是不相離)攝,或內、或外所有諸聚。隨於此聚中,乃至有爾所法相可得,即說此聚爾所事攝應知(即因四大形成真如法不相離,所以所有真如法都是四大所攝)

 

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溝渠江河等中。或火焰燈燭等中。或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或有聚中二大種可得。如雪濕樹葉花果等中。或熱末尼等中。或有聚中三大種可得。如即熱樹等中。或動搖中。或有聚中四大種可得。謂於內色聚中。

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如地大的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中。或水大的池、沼、溝、渠、江、河等中。或火大的火、焰、燈、燭等中。或風大的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或有聚中,二大種可得:如雪、濕、樹、葉、花、果等中、或熱末尼等中。或有聚中,三大種可得:如即熱樹等中、或動搖中。或有聚中,四大種可得:所謂於內(指五蘊身)色聚中。

 

如薄伽梵說。於各別內身。若髮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若小便等是內水界。若於身中所有煖等是內火界。若上行等風是內風界。如是若於此聚。彼相可得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

如薄伽梵說:於各別內身,若髮、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若小便等,是內水界。若於身中所有煖等,是內火界。若上行等風,是內風界。如是若於此聚,彼相可得,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即是說真如法中,有水相即表示有水大)


復次聲於一切色聚中界故說有。相即不定。由現在方便生故。風有二種。謂恒相續及不恒相續。恒相續者。謂於彼彼聚有恒旋轉風。不恒相續者。謂旋風及空行風。

復次,聲塵於一切色聚中,界故說有,相即不定(即因由四大所攝,故是實有,但真如法相就不定)。由現在方便生(即依因緣而生)故。風有二種:所謂恒相續、及不恒相續。恒相續者,是說於各個真如法有恒旋轉風(即依真如法法住法位的風性)。不恒相續者,是說旋風(法位旋轉,即不變異的)及空行風(法位移行,即不變異的)

 

又闇色明色。說名空界及孔隙。又諸闇色恒相續者。謂世界中間。不恒相續者。謂於餘處如是。明色恒相續者。謂於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續者。謂於餘處。又明闇色。謂於顯色增聚應知。

又闇色(指四大色聚為真如法相)、明色(六大所成的真如法界,四大色聚是闇處,餘是明處),說名空界(指真如妙有處)及孔隙(指非色聚處)。又諸闇色恒相續者,是謂世界中間(因是真如法色聚處,是有情識緣起依報法相所依處)。闇色不恒相續者,是謂於餘處(指非四大色聚處) 。如是明色恒相續者,是謂於自然光明天(指依六大所成真如法界的本色)中。不恒相續者,是謂於餘處(指三界)。又明闇色,是謂於顯色增聚應知(指因增加四大的色聚種子而更顯色,如單一大種的珍珠,更增加地大的色聚種子而更顯色,此稱明闇色)


又由依止色聚種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緣時。或小聚無間大聚生。或大聚無間小聚生。由此因緣施設諸聚有增有減。如經言。若堅堅攝近攝非近攝執受乃至廣說。

又由於依止色聚種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緣時(種子體性相近的,又產生相乘效應),或小聚無間產生大聚,或大聚無間產生小聚(產生相消效應)。由此因緣,施設諸聚有增有減,產生效應如經言:若堅、堅攝、近攝、非近攝、執受,乃至廣說。


堅云何謂地。堅攝云何謂彼種子。又堅者即彼界堅。攝者謂髮毛等或土塊等。近攝云何謂有執受。執受云何謂內所攝。非近攝云何謂無執受。無執受云何謂外所攝。

甚麼是『堅』?是說地大。甚麼是『堅攝』?是說依地大種子而有(即所造的)。又堅者,即彼界(指地大的能造)。堅攝者,是謂髮毛等(指正報)、或土塊等(指依報)。甚麼是『近攝』?是說有執受(指有情識的執取)。甚麼是『執受』?是說內所攝(指阿賴耶識種子)。甚麼是『非近攝』?是說無執受。甚麼是『無執受』?是說外所攝(指無情真如法)

 

又心心所。所執種子名近攝名執受。與此相違名非近攝名非執受。又隨逐自身故名近攝。執受如前說。如是水等界如理應知。又於一切色聚中。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鑽即火生。擊石等亦爾。

又心、心所(指有情識),所執種子,名近攝、名執受。與此相違,名非近攝、名非執受。又隨逐自身(即與識心共起),故名近攝執受,如前說。如是水等界,如理應知。又於一切色聚中,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即一切色法都具足四大種功德用,真如法如此,識性依他緣起的法也是如此)。所以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鑽即火生,擊石等亦爾。


又銅鐵金銀等極火所燒即銷為水。從月愛珠水便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勝解力。變大地等成金銀等。又色聚有三種流轉。一者長養。二者等流。三者異熟生。長養有二種。一處遍滿長養。二相增盛長養。等流有四種。一長養等流。二異熟等流。三變異等流。四自性等流。

又銅、鐵、金、銀等,極火所燒,即銷為水。從月愛珠,對著月時水便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勝解力,變大地等成金銀等。又色聚(指識緣真如法而有的色法),有三種流轉(相續現起,指識性恁麼緣起法相有的一元性特性):一者長養,二者等流,三者異熟生。長養有二種:一遍滿長養,二增盛長養(即緣起的法位及法相都是一元性的增長廣大)。等流(緣起法是平等相續)有四種:一長養等流(指依真如法緣起時恁麼的當下),二異熟(果報)等流(指過去的業力在緣起時的作用),三變異等流(指對當來的作用),四自性等流(指緣起法法性本身即是真如法性)


異熟生有二種。一異熟體生名異熟生。二從異熟生名異熟生。又諸色聚略說依六處轉。謂建立處。覆藏處。資具處。根所依處。根處。三摩地所行處。

異熟生有二種:一異熟體(果報,即業力的正報)生,名異熟生。二從異熟(指緣起的三界,依報)生,名異熟生。又諸色聚(指識心依他緣起的法),略說依六處所轉:所謂建立處(指真如法界)、覆藏處(指阿賴耶識造色種子)、資具處(指果報,即業力的正報)、根所依處(指四大所成淨色根)、根處(正報體的六根)、三摩地所行處(指非依他緣起的色法,即意識所緣的法處所攝色,屬遍計執性)


復次於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謂作意等。乃至尋伺為後邊如前說。問如是諸心所。幾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耶。答五謂作意等。思為後邊。幾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亦五。謂欲等。慧為後邊。

復次於心、心所品中,有心王可得,及五十三心所法可得。所謂作意等,乃至尋、伺為後邊,如前說。問:如是諸心所,幾個是依一切處(指善、惡、無記三處)心生,一切地(指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三地)、一切時、一切耶?答:五遍行心所法,所謂作意等,思為後邊。幾個是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亦五別境(即依境有別)心所法,所謂欲等,慧為後邊。

 

幾唯依善非一切處。心生然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信等。不害為後邊。幾唯依染污非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貪等。不正知為後邊。幾依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惡作等。伺為後邊。

幾個是唯依善,非一切處心生,然是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所謂信等十一善心所法,不害為後邊。幾個是唯依染污,非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所謂貪等六煩惱心所法,不正知為後邊。幾個是依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所謂惡作等四不定心所法,伺為後邊。

 

復次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作意正起。爾時從彼識乃得生。云何根不壞。謂有二種因。一不滅壞故。二不羸劣故。云何境界現前。謂或由所依處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時故。或由顯了不顯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

復次,六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作意心所正起。爾時,從彼識乃得生。甚麼是根不壞?所謂有二種因:一不滅壞故,二不羸劣故。甚麼是境界現前(即依他緣起法需要有情識、真如法、緣時節、業力種子,共同一境才能恁麼緣起)?所謂或由所依處(指依報真如法)故、或由自性(指正報有情識的三性)故、或由方(指真如法的空間實有相)故、或由時()故、或由顯了(指依他緣起的實法)不顯了(指遍計執的虛妄法)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指業力種子)故。


若四種障所不障礙亦非極遠。謂覆蔽障。隱沒障。映奪障。幻惑障。極遠有二種。謂處所極遠。損減極遠。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數習力。

若四種障所不障礙,亦非極遠:所謂覆蔽障(指正報的業力無明)、隱沒障(指依報的三界)、映奪障(指五根處)、幻惑障(指意識二元分別、煩惱)。極遠有二種:所謂處所(指所緣境)極遠、損減(指能緣識心慧力)極遠。甚麼是能生作意正起?由四種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數習力。

 

云何由欲力。謂若於是處心有愛著。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謂若於彼已善取其相已極作想。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謂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數習力。若於彼境界。已極串習已極諳悉。心即於彼多作意生。若異此者。應於一所緣境唯一作意一切時生。

甚麼是由欲力?是謂若於是處心有愛著,心則於彼多作意生。甚麼是由念力?是謂若於彼,已善取其相,已極作想,心則於彼多作意生。甚麼是由境界力?是謂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甚麼是由數習力?若於彼境界,已極串習、已極諳悉,心即於彼多作意生。若不是前四者的多作意,應於一所緣境,唯一作意、一切時生。


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又一剎那五識身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由此尋求決定二意識故。分別境界。

又非五根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即一剎那就有五根識與六七八識一起作用)。又一剎那,五識身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即剎那五識生已,意識起心、法分離的二元分別,就有所緣的法過去,與當下能緣的心,就有無間的錯覺)。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由此尋求、決定,二意識故,分別境界。(即在一開始的意識心、法分離的無間下,意識生起的率爾心、尋求心是散亂的,目的是將所緣的法與意識所建立的『世間我』做相應分別,此分別下生起決定心,而分別境界、法用。因此所緣的法、境界會改變『世間我』,而『世間我』的分別境界與法用,就會造身口意三業。)

 

又由二種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謂分別故。及先所引故。意識中所有由二種因。在五識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間於眼等識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別。彼無分別故。由此道理說眼等識隨意識轉。

又由二種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是所謂分別故(即由意識的『世間我』分別所起的決定心)、及先所引故(即意識心心所緣五識的當下的)。意識中所有,由二種因。在五識者,唯由先所引故(因五識緣起法只是差別相,不具分別作用,此是由業力決定根識的功德)。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間於眼等識中,染污及善法生(如上所說)。不由分別,彼無分別故,由此道理說眼等識,隨意識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