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2)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

前面已說五根識特質境地。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甚麼是『意地』。此應知有五特質相。所謂(1) 意識的自性。(2) 意識的所依。(3) 意識的所緣。(4) 意識的助伴。(5) 意識的作業。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甚麼是『意識自性』。是所謂具有心、意、識三種功德用。『(指佛性)是集取一切種子包括有漏業因種子所隨依止性,無漏種子所隨依附依止性。心體能執受透過六根對六塵產生的業力,種子因業力薰習異熟的現行果報是阿賴耶識。『』是所謂含有恒行思量的第七末那識及六識身所依止的無間滅意(『無間滅意』是指前一念滅了,是後一念生起所依止處。這是因為意識是依止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緣起法相,但在意識因能所分離,緣起的法是由能緣的『我』識性與所緣的『法』相。而這所緣的『法』相將成為前一念過去,而後一念就依能緣的『我』識性生起;因這能緣的『我』識性的根就是第七及八識,是同時存在一元性『我法一如』運作的。但第六意識因是能所分離的二元運作『我、法分離』,故有時間相前後的錯認。)。『』是指現前了別所緣境界的功德。

(無漏種子依附於異熟識的自體分,而非異熟識性所攝持。以無漏種子,其性唯善,不是無記性,故不與異熟識的體性相順,體性既不相順,故此無漏種子與異熟識體不可相即,無漏種子依於異熟識的自體分,以非異熟識所攝持,亦不為異熟識的見分所緣。然於佛性真如的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是因業力恁麼的運作而異,就如佛性與識性是不一亦不異的。)
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意識的所依,等無間依,稱為意根。種子依,是如前說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意識的所緣,是包含如其所應的一切法。這一切法除五根所對的五塵色法外,與五根識不共所緣的,有受蘊、相想蘊、行蘊,無為法(沒有生滅變化的),無見無對色(指意根所對的法處所攝色,及佛菩薩定自在所生色),六(淨色根)內處及異熟識的一切種子。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意識的助伴有五十一心所。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欲、勝解、念、三摩地、慧。十一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六種煩惱:貪、恚、無明、慢、疑、不正見。十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二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八大隨煩惱: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四種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同一所緣,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意識的心所法雖與意根同一所緣,然顯現非同一行相。此心所行相是一時俱有,一一而轉(雖所緣相同但不同心所法,貪有貪的行相、瞋有瞋的行相),各自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心王與心所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復能了別自相共相。復能了別去來今世。復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復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復能取愛、非愛果。復能引餘識身。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

意識的作業,是能了別自境所緣(這是意根一元性的心法一如),是名初業。又能了別自相共相(前五識只能了別自相,但是意識能了別自相與共相,『了別共相』是二元性的我法分離、能所分離,即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又能了別去來今世,又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即時間相、壽者相)。又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第六意識能六根互用,但法緣起的『率爾心』是在根識,餘二『尋求心』、『決定心』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意根因五根緣五塵的法轉,然於意識『決定心』後,五根也隨意識的染淨轉,業力也就依此染淨的法用而產生)。又能取愛、非愛果(這是指這染淨的六根緣起法用,會創造『世間我』的愛、非愛果(神經網絡))。又能引餘識身(第六意識創造的『世間我』,能依著愛、非愛而引第七、八識,轉動五根識)。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第六意識因染淨業力因,能薰習阿賴耶識種子異熟,發起本來面目的『出世間我)

 


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又諸染淨意識望餘五識身,有超越前五識的作業功德。所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甚麼是『分別所緣』(第六意識對六根識緣起法的分別)?有七種分別,是(1)有相分別。(2)無相分別。(3)任運分別。(4)尋求分別。(5)伺察分別。(6)染污分別。(7)不染污分別。

有相分別者。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1)有相分別:是於先所受義(即有六根觸六塵起六相的經驗,即已建立第六意識的『世間我』)、諸六根成熟,善名言(習慣於名相)者,所起的分別。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

(2)無相分別:是隨先所引(即依六根識緣起有差別而無分別的法,如『銀鉢盛雪,明月藏鷺』),及嬰兒(六根未成熟,尚未建立『世間我』)等,不善名言(不習慣於名相)者,所有分別。

任運分別者。謂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

(3)任運分別:是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一元性的任運而轉,所有分別。(例如眼見溪流,不落入意識分別,隨順境界力量可知水的流動、流向等種種差異性。又如耳聽火車鳴笛,當下可知笛音、遠近的差異。更進之,如日常的舉手投足,都是任運而轉)
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4)尋求分別:『尋』是粗的想心,是於意識的『尋求心』運作,故是二元性的觀察諸法,尋求與所建立『世間我』的粗淺互動所起的分別。
伺察分別者。謂於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

(5)伺察分別:『伺』是細的想心,是於意識的『尋求心』運作,亦是二元性的觀察諸法,是已所尋求,已所觀察。再經與『世間我』深入伺察的互動,而有名相的安立,所起『決定心』分別。

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

(6)染污分別: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染污分別是指所緣法,與意識的『世間我』互動名相安立後而有不善法,如對貪煩惱,是於過去,顧戀俱行(『俱行無明』,是心王、心所法,常相隨逐,曾不捨離);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此外所有煩惱如欲煩惱分別,如恚煩惱分別,如害煩惱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隨心識對相所起的煩惱)相應,所起的分別。
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7)不染污分別:是指所緣法與意識的『世間我』互動名相安立後,而有善法、無記法。善法有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十一善心所法信等善法相應。而無記法如四威儀行、十二工巧處,及諸神通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七類,稱為分別所緣。

 

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甚麼是『審慮所緣』?是經意識的細審慮知分別所緣。有三種(1)如理所引、(2)不如理所引、(3)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是隨順真理所引起的分別:(1)是不增益非真實有(即因業而有第七識我執相的四根本煩惱),如常樂我淨四顛倒。是於緣起法無常的真實相,有常倒想。於法遷變苦的真實相,有樂倒想。於識心緣起法非真如淨性,此不淨的真實相,有淨倒想。於緣起法無我的真實相,有我倒想(2)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即是部分的真實相,即因業力而有意識分別煩惱),如對業因的善惡果報諸邪見,因不能如實了知業因果全貌,而說是無『施與得善果』等諸邪見行。(3)或『法住智(指觀察諸法的因果緣起的智慧,即依二元性語言文字、名相認知而有的),如實了解慮知諸所知事。(4)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即『涅槃智,指悟入諸法生滅無常、法性空寂的智慧,是一元性修證一如的),如實悟證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與前四項相違反的,當知是『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是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如前述四威儀行、十二工巧處,及諸神通變化。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染淨意識有『醉』的作業,甚麼是『醉』?是因意識創造的『世間我(大腦神經網絡)法的依止性羸劣。或不習飲,或極數飲,或過量飲,便致醉亂(指意識心心所法緣五根識法時,會有不習慣,或頻薰習,或過量薰習,導致『世間我』錯亂)


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

染淨意識有『狂』亂的作業,甚麼是『狂』亂?是由先前業力所引(指先天因素,如三界六道),或由諸界錯亂(指後天因素,如生理的障礙、五根不全或神經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指外在因素,如恐怖形相引致錯亂),或由打觸末摩(即死穴、支節,『斷末魔』指臨終之苦),或由鬼魅所著(指內在因素,如意念鬼魅引致錯亂),而發癲狂。

 

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所沈重。或由於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如由搖扇。或由明咒。或由於藥。或由威神。而發惛夢。

染淨意識有『夢』的作業,甚麼是『夢』?是因意識創造的『世間我(大腦神經網絡)法的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飲食沈重引致,或由於闇相(心昏昧)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如由搖扇、或由明咒、或由於藥、或由威力神通,而發惛夢。

 

云何覺。謂睡增者不勝疲極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

染淨意識有『覺』的作業,甚麼是『覺』?是睡太多的,不勝疲極而醒。有事情要作,要預期睡醒。或他力所引,從夢而覺。

 

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染淨意識有『悶』的作業,甚麼是『悶』絕(第六意識不活動)?是由內在身體四大的風寒發熱意識錯亂悶絕,或由外在捶打致腦失去功能,或由體液瀉出休克如過量下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云何醒。謂於悶已而復出離。

染淨意識有『醒』的作業,甚麼是『醒』?是於悶已,而復出離。(意識由悶絕而起稱『醒』,由睡眠而起稱『覺』)

 

云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染淨意識有『發起身業、語業』的作業,甚麼是『發起身業、語業』?是由發起身、語業的智慧(指第六意識的『世間我』作『決定心』)前行;次欲生(即經『決定心』而有反應);次功用起(即由意識發動行為);次隨順功用為先(指六根、識配合意識的決定為先),身、語業風轉(指身體生理的運轉配合意識的支配),從此發起身業語業(指做出身體、言語的行為)

 

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染淨意識有『離五欲』的作業,甚麼是『離欲』?是隨順阿賴耶識的離欲種子根性成熟;或是隨順從善知識獲得離欲的教誨;或是有因緣遠離欲的障礙;方便正修(即有方法的正確修習,如禪定、止觀),無顛倒思惟,方能離欲。

 

云何離欲退。謂性軟根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故。受行順退法故。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

染淨意識有『離欲退』的作業,甚麼是『離欲退』?是性軟根(即無明業障深的鈍根)。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即初學止觀禪定者,因不熟悉心一境性,常常落入二元性的思惟,即為思惟離欲的境界,而陷在有相對欲的境界生起);受行順退法(指正精進根力不足,於修禪境界退轉);煩惱所障(業障因緣);惡友所攝,從離欲退。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染淨意識有『斷善根』的作業,甚麼是『斷善根』?是利根性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指意識的『世間我』因習於惡法的薰習,善心所法被深埋掩蓋,故意識不以惡行為惡);得有隨順他的惡友,共行惡事而不覺惡;彼意識深纏邪見,極重圓滿到究竟(指此邪見深深烙印在『世間我』,即已在大腦影響神經網絡);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即此邪見不信因果,故不畏業力果報);無哀愍(即因慣習於二元性邪見,『世間我』執深重,又不以惡法為惡,則意識無法顯現一元性的『出世間我』),能斷善根。此中意識『世間我』的種子(即腦神經網絡)亦稱為善根,如意識中無貪瞋等心所法亦稱為善根,只是由善的現行安立善根。與意識善的現行相違相續稱為斷善根,非由永拔『出世間我』阿賴耶識種子。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染淨意識有『續善根』的作業,甚麼是『續善根』?是由性利根,能見鞭影而行;聞親朋友修福業,能見賢思齊;詣謁善丈夫聽聞正法;因生猶豫(即對業因果報生尋求心),由意識經善心所相證而起決定心;還續善根。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

染淨意識有『死』的作業,甚麼是『死』?是由於壽量到極限故,而便致死。


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死』(指意識的『世間我』停止運作)又有三種:所謂(1)壽盡(『時死』)(2)福盡,(3)不避不平等(『非時死』),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此『死』時的『世間我』或呈現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甚麼是『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業力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甚麼是『福盡故死』?猶如有一生存所需資糧、器具闕乏故死。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1)食無度量。(2)食所不宜。(3)不消復食。(4)生而不吐。(5)熟而持之。(6)不近醫藥。(7)不知於己若損若益。(8)非時非量行。(9)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甚麼是『不避不平等故死』(『非時死』)?如世尊說有九因九緣,則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所謂(1)食無度量。(2)食不適宜食物。(3)不消化復食。(4)吃了不合宜食物,生(未消化)時而不吐出。(5)吃了不合宜食物,熟(已消化)而又持積於腹中。(6)因此生病又不近醫藥。(7)對飲食不知於己,若損若益。(8)非時行非梵行。(9)非量行非梵行。此九種名非時死。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

甚麼是意識『世間我』的『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念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外緣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心所善法現行於『世間我』,直至麤想現行(即『世間我』於善心所起決定心)。若細想行時(即『世間我』起決定心後,欲發起功用,但神經生理功能已敗壞,六根、識無法配合意識),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即將死時『世間我』雖能起善法決定心,但因無法發起功用,故『世間我』等於是在『無記』狀態)。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人亦不能令彼憶念(即於命終時,神經生理功能已敗壞,善法功用無法憶念發起)。又善心『世間我』死時,是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世間我』死者,所見色相(指中陰身)是可意不亂。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甚麼是意識『世間我』的『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念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外緣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世間我』。直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即將死時『世間我』雖能起惡法決定心,但因無法發起功用,故『世間我』等於是在『無記』狀態)。但惡心『世間我』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不善心『世間我』死者,見色相(指中陰身)是不可意、恐怖雜亂。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甚麼是意識『世間我』的『無記心死』?是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念,也無外緣令憶念。爾時『世間我』是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即對中陰身亦不起可意、不可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