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1)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餘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

再說此一切種子識,若有情識證入涅槃法者(即能以一元性依真如法緣起法相),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皆悉具足。不證入涅槃法者(即心識不習於心一境性,仍以二元性分別法相),便闕三種(聲聞、緣覺、佛)菩提種子。隨所生的界處自體之中,餘體有漏、無漏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

 

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與色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應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界故攝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堅[*]由無潤故。由風界故分別肢節各安其所。

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指受想行識)與色(指身體物質),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指淨色根與扶塵根圓滿生長)。應知此中四大造色,由地大的功德,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大的功德,故攝持不散。由火大的功德,故成熟堅硬。由無潤(即水大的功德適可而止,不過度浸潤)、由風大的功德,故四大所造分別肢節,各安其所。

 

又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淨不淨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於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淨不淨業為最勝因。又諸凡夫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聖者觀唯是苦。

又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指阿賴耶識緣起『生有』)雖有淨、不淨業因(即滿業,是業力的有支種子,即可緣真如法起法相),然唯樂著戲論(即引業,是業力的名言種子,即對緣起法起法執而有差別相)為最勝因。於所生族姓、色相、體力、壽量、資具等果報,即是依淨、不淨業的滿業功德為最勝因。又諸凡夫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即心識不習於心一境性,仍以二元性分別法相)。一切聖者(初禪以上薰習於心一境性),觀唯是苦(即因緣起法時,會有心一境性的遷變,故知是無常,而起苦受)


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餘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又苦受樂受。或於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淨不淨業差別熏發。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

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即不受外緣的單純境),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即處阿賴耶識的『自性受』,只有不苦不樂,此受一直都有)。其餘一切覺受,或異熟果報所生,或境界外緣引生。又苦受、樂受,或於一時從外緣現起,或一時不起。又阿賴耶識的種子體性,無始時來相續不絕。種子體性雖無始就有,然由淨、不淨業力差別熏發,望數數取異熟果報,說果報為新熏發。若『生有』異熟果報已現,說此種子為已受果。

 

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

由此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若有般涅槃則種子不薰習淨不淨業,也就不會有異熟果報)。又諸受薰種子未受果者,或順下一『生有』受,或順後『生有』受。雖經百千劫,從自業力種子一切自體(指阿賴耶識緣起『生有』),復圓滿生。

 

雖餘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所餘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

雖餘異熟果生,要由自業力種子。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即所有引此『生有』果報的業力種子,於壽量盡時都是已受果)。所餘自體種子未與果報(如我執種子、名言種子),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異熟,因緣差不引受果報。這是屬於不決定受果一類。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不定受位(即業力並不消失)。是故一一自體(指三界眾生的『生有』)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即一切『生有』皆有生於三界的有漏、無漏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即『生有』雖具一切有漏、無漏種子,但若生於有染欲的欲界,這『生有』就因欲界的依報,只顯現有漏種子的異熟果,故是一切處有染欲)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種子,名為麤重(即不堪能,即不能引白法善業),亦名隨眠(能引生煩惱造黑業)。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種子,唯名麤重,不名隨眠(因這些種子不引黑業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即能引白法善業),非不堪能。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麤重所隨故。麤重所生故。麤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指阿賴耶識緣起『生有』),因種子有麤重所隨、麤重所生、麤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是所謂由行苦(即五取蘊苦,是緣起法無常故苦)。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如說十八界)、名種姓(如說『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名自性、名因(能建立果)、名薩迦耶(我見)、名戲論(緣起法起法執而有差別相)、名阿賴耶(意思是『愛著處』)、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又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轉捨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

又證入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即依法修習三業清淨,業識只有善、無記法種子),轉捨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即亦捨棄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則斷末那我執使有支種子不生)。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因善法業功德要生起,仍須依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緣起『生有』必須有染污法的第七末那我執識,聖者證入涅槃時,捨棄我執就使有支種子不生),轉得內緣自在(即不是依阿賴耶識緣真如法,而是以清淨的白淨識緣真如法)

 

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於入胎經廣說。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非極圓滿。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或復缺減。

又於住胎中,經三十八個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於《入胎經》廣說。此說住胎極滿足者,或是經九月、或是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非極圓滿。若經七個月、六個月,不名圓滿,或復不足六個月。


又此胎藏六處位中。由母所食。生麤津味而得資長。於羯羅藍等微細位中。由微細津味資長應知。復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髮毛爪位。根位形位。

又此胎藏六淨色根處位中,由母所食生麤津味,而得資長。於羯羅藍等微細位中,由微細津味資長應知。復次,此之胎藏有八位差別。何等為八?所謂羯羅藍位(凝狀如薄酪)、遏部曇位(皰狀如稠酪)、閉尸位(凝結)、鍵南位(厚狀肉摶)、缽羅賒佉位(現頭手足分支)、髮毛爪位、根位(現扶塵根)、人形位。


若已結凝箭內仍稀。名羯羅藍。若表裏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支分相現。名缽羅賒佉。從此以後。髮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

若父精母血已結凝,箭(指這一段結凝)內仍稀而不稠,名羯羅藍。若表裏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頭足支分相現,名缽羅賒佉。從此以後,髮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此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

 

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髮或色。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髮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髮毛稀尟。

又於胎藏中,或由先天業力、或後天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指兩力產生的作用),故令此胎藏或髮、或色、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髮變異生者:是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碎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髮毛稀少。

 

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煖熱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噉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

色變異生者:是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慣近煖、熱環境,依這現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慣近極寒室等環境,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噉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

 

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婬欲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

皮變異生者:是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婬欲,依這些現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是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及不避不平等,依這些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

 

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左脅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右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漸次觸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左脅,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右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指生理產生作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指業力的作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片。出產門時,名正生位。(出生以前六觸只有身受)出生後漸次,觸六塵生六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

 

次復隨墮施設事中。所謂隨學世事言說。次復耽著家室。謂長大種類故。諸根成就故。次造諸業。謂起世間工巧業處。次復受用境界。所謂色等。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隨緣所牽或往五趣或向涅槃。

次復隨墮世間施設事中,所謂隨學世事言說。次復耽著家室(指五蘊身建立『世間我』),是謂長大種類(指少年到壯年的成長),諸根成就。次造諸業,是謂起世間工巧業處。次復受用境界,所謂色等五塵,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是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外緣。隨緣所牽,或造業往五趣,或息業向涅槃。


又諸有情。隨於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於此有情作四種緣。謂種子所引故。食所資養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故。初謂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

又諸有情,隨於所生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於此有情,作四種助因緣。所謂種子所引、食所資養、隨逐守護、隨學造作身語業。初『種子所引』是說父母精血因緣所引。次『食所資養』因緣是說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

 

次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習學世俗言說等事。由長大種類故。諸根成就故。此復於餘此復於餘。如是展轉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未證菩提。若從他聞音。及內正思惟。由如是故方得漏盡。如是句義甚為難悟。謂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我亦都非若分若誰若事。如是略說內分死生已。

次『隨逐守護』因緣是說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不合理)行。次『隨學造作身語業』因緣,是說令習學世俗言說等事。有情五蘊身由長大種類、諸根成就;此復於餘,此復於餘(即此四種助因緣,一代一代相緣助)。如是展轉,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指有情的八識,識證菩提即是佛)未證菩提。若從(善知識)聞佛法音,及內正思惟,由如是因緣,方得漏盡。如是句義,甚為難悟。是說對外我不可得有若分(時間相、壽者相)、若誰(我相、人相)、若事(眾生相、空間相)。對內我亦都不是若分、若誰、若事。如是略說有情內分(正報)死生已。


云何外分若壞若成。謂由諸有情所作能感成壞業故。若有能感壞業現前。爾時便有外壞緣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壞。非如內分由壽量盡。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麤色四大。所成恒相續住。非如內分。又感成器世間業。此業決定能引劫住不增不減。

甚麼是外分(依報)若壞、若成?是謂由諸同類有情所作,能感成、壞業力。若有能感敗壞業力現前,爾時便有外壞緣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壞;非如內分,由於壽量盡。何以故?因一切外分所有麤色,是四大所成(即依報是依真如法緣起的,是法住法位),恒相續住,非如內分。又有情依業力感成器世間業(即識依真如法緣起萬象),此業力決定能引劫住,所引劫住不增不減。

 

若有情數時無決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種種業故或過一劫。或復減少。乃至一歲。又彼壞劫由三種災。一者火災能壞世間。從無間獄乃至梵世。二者水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二靜慮。三者風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無災能壞。由彼諸天身與宮殿俱生俱沒故。更無能壞因緣法故。

同類有情數()、時()無決定。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造作種種業力,故壽量或過一劫,或復減少,乃至一歲。又有情依報壞劫由三種災。一者火災,能壞世間;從無間獄,乃至梵世(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者水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二靜慮(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者風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三靜慮(三禪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此三禪天有情是以染污性大我的一元性存在,雖也是體相用一如,但因仍有四大緣起的我身,故仍有敗壞的災害)。第四靜慮(四禪九天)無災能壞(因四禪以上出入息寂滅,故無三災八憂)。由四禪諸天有情,身與宮殿,俱生俱沒(即此四禪天有情是無我的一元性存在,是無我身的體相用一如),且更無能壞的因緣法。

(根据大涅槃經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復有三災之頂。謂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為一大劫數。又梵世間壽量一劫。此最後壞亦最初成。當知此劫異相建立。謂梵眾天。二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梵前益天。四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

復有三災之頂,所謂火災之頂是第二靜慮、水災之頂是第三靜慮、風災之頂是第四靜慮。又此世間:二十中劫(人壽命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二十中劫壞已;二十中劫;二十中劫成已;如是八十中劫。假立為一大劫數。又梵世間(色界初禪天)壽量是一劫,就火災來說是破壞欲界及初禪天,此梵世間是最後壞,亦是最初成;當知此梵世間劫是異於欲界劫相建立。是說梵眾天,二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梵前益()天,四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


云何火災能壞世間。謂有如是時。世間有情壽量無限。從此漸減。乃至壽量經八萬歲。彼復受行不善法故。壽量轉減乃至十歲。彼復獲得厭離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緣壽量漸增乃至八萬。如是壽量一減一增合成一中劫。

甚麼是火災能壞世間?是說有如是時,世間有情,壽量無限;從此漸減,乃至壽量經八萬歲,彼有情復受行不善法,故壽量轉減,乃至十歲。彼有情復獲得厭離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緣,壽量漸增,乃至八萬。如是壽量一減一增合成一中劫


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小災出現。謂儉病刀。儉災者。所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飢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災。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息。

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小災出現。所謂儉、病、刀。『儉災』:是所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寶珠)。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飢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災,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息。

 

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疫氣障癘。災橫熱惱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經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

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疫氣障癘,災橫熱惱,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經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

 

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略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方乃得過。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謂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

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略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方乃得過。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所謂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


壽量衰損者。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謂其身量極至一[-+]或復一握。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毼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謂酥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爾時有情展轉聚集起上厭離不復退減又能棄捨損減壽量惡不善法。受行增長壽量善法。由此因緣壽量色力富樂自在皆漸增長。乃至壽量經八萬歲。

壽量衰損』者,是所謂壽量最高至十歲。『依止衰損』者,是所謂其身體量極至一搩()、或復一握(半指)。『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毼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謂酥、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即甜味)。爾時有情,展轉聚集,起上厭離,不復退減。又能棄捨損減壽量惡不善法,受行增長壽量善法。由此因緣,壽量、色力,富樂自在,皆漸增長;乃至壽量經八萬歲。


如是二十減二十增。合四十增減便出住劫。於最後增已。爾時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如是漸漸乃至沒盡。當知說名那落迦世間壞。如那落迦壞。傍生餓鬼壞亦如是。爾時人中隨一有情自然法爾所得第二靜慮。其餘有情展轉隨學亦復如是。皆此沒已生極淨光天眾同分中。當知爾時說名人世間壞。

如是二十減、二十增,合四十增減,便出住劫。於最後增已,爾時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如是漸漸,乃至那落迦有情沒盡,當知說名那落迦世間壞。如那落迦壞,傍生、餓鬼壞亦如是。爾時人中隨一有情,自然法爾所得第二靜慮(即生二禪光音天);其餘有情展轉隨學,亦復如是,皆此沒已,生極淨光天眾同分中。當知爾時,說名人世間壞。


如人趣既爾。天趣亦然。當於此時五趣世間居住之處。無一有情可得。所有資具亦不可得。非唯資具不可復得。爾時天雨亦不可得。由無雨故大地所有藥草叢林皆悉枯槁。復由無雨之所攝故。令此日輪熱勢增大。又諸有情能感壞劫業增上力故。及依六種所燒事故。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彼諸日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踰前四倍。既成七已熱遂增七。

如人道既爾,天道亦然。當於此敗壞時,五趣世間居住之處,無一有情可得。所有資具,亦不可得。非唯資具不可復得,爾時天雨亦不可得。由無雨故,大地所有藥草、叢林,皆悉枯槁。復由無雨之所攝,故令此日輪熱勢增大。又諸有情,因能感壞劫業增上力,及依六種所燒事,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彼諸日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踰前四倍。既成七日輪已,熱遂增七(即二十八倍)


云何名為六所燒事。一小大溝坑。由第二日輪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輪之所枯竭。三無熱大池。由第四日輪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輪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輪之所燒然。即此火焰為風所鼓。展轉熾盛極至梵世。

甚麼是名為六所燒事?一小大溝坑,是由第二日輪所燒而枯竭。二小河大河,是由第三日輪所燒而枯竭。三無熱大池,是由第四日輪所燒而枯竭。四者大海,是由第五日輪及第六日輪一分所燒而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六日輪一分及第七日輪所燒燃。即此火焰,為風所鼓,展轉熾盛,極至梵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