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2)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經言。起一心若眾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謂世俗言說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云何世俗言說一心剎那。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心剎那。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

如經言:起一心、若眾多心。甚麼是安立此一心耶?是謂世俗言說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識心緣起法相,是一元性的有時界)。甚麼是世俗言說一心剎那?是謂以六處的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心剎那(即一心剎那,是當下即有六處觸六塵)。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是說根識一元性緣起法相時,經意識心、法分離的二元分別,這分離的所緣法是相似未分離前的,而又所緣法與能緣心是相續的,故仍是屬於一心剎那。)


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緣過去境。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若此即緣彼境生。

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即五識與意根同時任運,識依真如法緣起的一元性是本質相,因不落入意識分別,故無欲等心所法)。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緣過去境(意識對五識依真如法緣起的本質相,起了二元性我法分離。此時的意識先有率爾墮心,緣意根與五識任運的所有本質相,此本質相因分離而成過去境)。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若此即緣彼境生(五根識境的本質相因分離而成過去境,對此五根識境,意識會生起尋求心,與意識的『世間我』相應而對一根識境產生分別影相的遍計執境,依此遍計執影相而產生決定心。此遍計執影相即是意識所緣的現在境)

(意識在率爾墮心以前,是意根與五根識併起緣本質境的真如法,這是六根互用的一元性差別相,是心一境性的聖人與色界禪天的依他緣起法相。是由六根識互用、末那、賴耶,是八個識(或七個識如三四禪天,即意識分別不參與)同時的運作緣起法相)

(但意識在尋求心以後,是意識與一根識併起緣意識的遍計執分別影相,是散心位的凡夫與欲界的遍計虛妄法相。由一根識、意識、末那、賴耶,四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或是獨頭意識、末那、賴耶,三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因意識分別必然涉入法的緣起,故是落入二元性運作。)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一 舒州投子山慈濟大師因僧問:「月未圓時如何?」慈濟大師說:「吞卻三個四個。」僧說:「圓後如何?」慈濟大師說:「吐卻七個八個。」此公案名『月有圓缺』,以「月」來代表要佛性的緣起識,例如禪語錄中的「指月錄」,即是以「月」來表示修行者要獲得佛性一元性的緣起識)


又識能了別事之總相。即此所未了別所了境相。能了別者說名作意。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由觸了別。即此攝受損害俱相違相。由受了別。即此言說因相。由想了別。即此邪正俱相違行因相。由思了別。是故說彼作意等思為後邊。名心所有法遍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生。

又識(指心王)能了別,事之總相;即此識所未能了別,是所了境()相;能了別相者,說名作意(即五遍行心所才能了別境的差別相)。即此差別相的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由觸了別。即此攝受、損害、俱相違相,由受了別。即此言說因相(即可用語言文字名相的差別相),由想了別。即此邪、正、俱相違行因相(即引起三業行差別相),由思了別。是故說彼作意等,思為後邊,名(遍行)心所有法,遍一切處(善染無記)、一切地(尋伺三地)、一切時(指法緣起的當下)、一切生(指八識心王的恁麼緣起法)

 

作意云何謂心迴轉。觸云何謂三和合。受云何謂領納。想云何謂了像。思云何謂心造作。欲云何謂於可樂事。隨彼彼行欲有所作性。勝解云何謂於決定事。隨彼彼行印可隨順性。念云何謂於串習事。隨彼彼行明了記憶性。三摩地云何謂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謂即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甚麼是作意?是說心迴轉(是說心王的法次法向,是作意心所的作用)。甚麼是觸?是說三(指根境識)和合。甚麼是受?是說領納。甚麼是想?是說了像(現成境相)。甚麼是思?是說心造作(是使心王行業)。甚麼是欲?是說於可樂事,隨彼彼行(心王的種種行業),欲有所作性。甚麼是勝解?是說於決定事(指於思心所後),隨彼彼行,印可隨順性。甚麼是念?是說於串習事,隨彼彼行,明了記憶性(指於想思心所後,現明了影相)。甚麼是三摩地?是說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指心王緣起法相念境影相明了時的一元性心法一如)。甚麼是慧?是說即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即如實知緣真如法的本質境)。慧心所的簡擇分: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見第一卷)


又作意作何業。謂引心為業。觸作何業。謂受想思所依為業。受作何業。謂愛生所依為業。想作何業。謂於所緣令心發起種種言說為業。思作何業。謂發起尋伺身語業等為業。

又作意作何業?所謂引心為業。觸作何業?所謂受、想、思,所依為業。受作何業?所謂愛著心生所依為業。想作何業?所謂於所緣令心發起,種種言說(即名相)為業。思作何業?所謂發起尋伺身語業等為業。

 

欲作何業。謂發勤為業。勝解作何業。謂於所緣任持功德過失為業。念作何業。謂於久遠所思所作所說憶念為業。三摩地作何業。謂智所依為業。慧作何業。謂於戲論所行染污清淨隨順推求為業。

欲作何業?所謂發勤為業。勝解作何業?所謂於所緣,任持功德、過失為業。念作何業?所謂於久遠所思、所作、所說,憶念為業。三摩地作何業?所謂智所依為業。慧作何業?所謂於戲論所行,染污、清淨,隨順推求為業。


云何建立三世。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又由與果未與果故。若諸果法。若已滅相是過去。有因未生相是未來。已生未滅相是現在。

甚麼是建立三世?是說諸種子(指所緣的真如法)不離法位故,如法建立。又可由種子得與果報、或種子未得與果報故(指緣起法相);若諸種子得果法,是已滅相,是過去。有種子未生相,是未來。已生未滅相,是現在。


云何建立生老住無常謂於一切處識相續中一切種子相續俱行建立。由有緣力故。先未相續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為相。即此變異性。名老有為相。此復二種。一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由有不相似生故。立變性變異性。即已生時唯生。剎那隨轉故名住有為相。生剎那後。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為相。如是即約諸法分位差別。建立四相。

甚麼是建立生、老、住、無常?是說於一切處(指三界),識相續中(即依業轉生);一切種子相續,俱行建立(即阿賴耶識與一切種子得異熟與否,就會展現生住異滅相)。由有緣力故,先未相續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為相。即此變異性,名『老』有為相。此復二種:一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指有情的正常五蘊身衰老色變異)。由有不相似生故,立變性變異性(指有情因病而五蘊身變化變異)。即已生時,唯生剎那隨轉,故名『住』有為相。生剎那後,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為相。如是即約諸法分位差別,建立四相。

 

又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者。謂種子。等無間緣者。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所緣緣者。謂諸心心所所緣境界。增上緣者。謂除種子餘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所餘識亦爾。

又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者,是謂種子。等無間緣者,是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即是說:識緣起法是無間的,如眼根識緣起黃花,黃花剎那滅去,但眼根識不滅)。所緣緣者,是謂諸心、心所,所緣境界。增上緣者,是謂除種子外,其餘所依都是;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即如眼識來說,眼根及心所法都是眼識的增上緣)。眼識如此,所餘識亦爾。


又善不善性。能取愛非愛果。如是等類名增上緣。又由種子故建立因緣。由自性故立等無間緣。由所緣境故立所緣緣。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緣。如經言。諸因諸緣能生識者。彼即此四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唯是緣。

又善、不善性,能取愛、非愛果,如是等類,名增上緣。又由種子(即阿賴耶識異熟果)故,建立因緣。由自性(即識的本性)故,立等無間緣。由所緣境(即真如法)故,立所緣緣。由所依及助伴等(指六根及心所法)故,立增上緣。如經言。諸因、諸緣能生識者,彼即此四(即識心緣起法相須有此四條件)。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唯是緣。

 

又如經言。善不善無記者。彼差別云何。謂諸善法或立一種。由無罪義故。或立二種。謂生得善。及方便喜或立三種。謂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或立四種。謂順福分善。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善。及無漏善。

又如經言:善、不善、無記者,彼差別是什麼?是謂諸善法:或立一種,是由無罪義故;或立二種,是謂生得善及方便(即習得)善;或立三種,是謂自性善(即善心所)、相應善(即與善心所併起)、等起善(即指由善的意業所發起的語業、身業);或立四種,是謂順福分善(指業立果報而來)、順解脫分善(指修出世間法而來)、順決擇分善(指由般若智慧而來)、及無漏善(指見道位後依戒定慧的無漏行)

 

或立五種。謂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愛果善。離繫果善。或立六種。謂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或立七種。謂念住所攝善。正勤所攝善。神足所攝善。根所攝善。力所攝善。覺支所攝善。道支所攝善。

或立五種,是謂布施性善、五戒性善、修禪性善、可愛果善、離繫果善。或立六種,是謂善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即涅盤)。或立七種,是謂念住所攝善、正勤所攝善、神足所攝善、根所攝善、力所攝善、覺支所攝善、道支所攝善。(即三十七道品)

 

或立八種。謂起迎合掌問訊禮敬業所攝善。讚彼妙說稱揚實德所攝善。供承病者所攝善。敬事師長所攝善。隨善所攝善。勸請所攝善。迴向所攝善。修無量所攝善。或立九種。謂方便無間解脫勝進道所攝善。及軟中上世出世道所攝善。

或立八種,是謂起迎合掌問訊禮敬業所攝善、讚彼妙說稱揚實德所攝善、供承病者所攝善、敬事師長所攝善、隨善所攝善、勸請所攝善、迴向所攝善、修無量所攝善(指四無量心)。或立九種,是謂方便道(如四念處等修法)、無間道(指修法無間)、解脫道(指依循得初二三四禪解脫)、勝進道(指依循得初二三四禪解脫果)所攝善(以上是修道依循),及軟品道、中品道、上品道(以上指所斷煩惱的力量)、世道(指四禪八定的七依止)、出世道(即前所說的修道依循)所攝善。


或立十種。謂有依善。無依善。聞所生善。思所生善。律儀所攝善。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善。根本眷屬所攝善。聲聞乘所攝善。獨覺乘所攝善。大乘所攝善。又立十種。謂欲界繫善。初二三四靜慮繫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繫善。無漏所攝善。

或立十種,是謂有依(有所得的)善、無依(無所得的)善、聞所生善、思所生善、律儀所攝善、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善、根本眷屬(指凡夫依循十善法及前行)所攝善、聲聞乘所攝善、獨覺乘所攝善、大乘所攝善。又立十種,是謂欲界繫善,初、二、三、四靜慮繫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繫善,無漏所攝善。

 

又有十種。謂十善業道。又有十種。謂無學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又有十種。謂能感八福生及轉輪王善。及趣不動善。如是等類諸善差別。略說善有二種義。謂取愛果義善。了知事及彼果義。

又有十種,是謂十善業道。又有十種,是謂無學、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又有十種,是謂能感八福生、及轉輪王善(前面九個是欲界)、及趣不動善(指禪定以上的色界、無色界)。如是等類,是諸善差別。略說善有二種義,是謂取愛果義(指世間善法)、善了知事及彼果義(指出世間善法)

 

不善法者。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無記法者略有四種。謂異熟生。及一分威儀路。工巧處及變化。若諸工巧。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是染污餘是無記。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

不善法者,是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善法。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無記法者,略有四種,是謂異熟生(指有情的八識)、及一分威儀路(指一分身業)、工巧處、及神通變化。若諸工巧,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是染污;餘是無記。如工巧處,威儀路亦爾。變化(指禪定所得的神通功德)有二種,是謂善、及無記。


復次眼有一種。謂能見色。或立二種。謂長養眼。異熟生眼。或立三種。謂肉眼天眼慧眼。或立四種。謂有瞚眼。無瞚眼。恒相續眼。不恒相續眼。恒相續者。謂色界眼。或立五種。謂五趣所攝眼。或立六種。謂自相續眼。他相續眼。端嚴眼。醜陋眼。有垢眼。無垢眼。或立七種。謂有識眼。無識眼。強眼弱眼。善識所依眼。不善識所依眼。無記識所依眼。

復次眼有一種,是謂能見色。或立二種,是謂長養眼(指依報功德而有)、異熟生眼(指正報功德而有)。或立三種,是謂肉眼、天眼、慧眼。或立四種,是謂有瞚()(指人畜道)、無瞚眼(指天道)、恒相續眼、不恒相續眼。恒相續者,是謂色界眼。或立五種,是謂五趣所攝眼。或立六種,是謂自相續(身體)眼、他相續眼、端嚴眼、醜陋眼、有垢眼、無垢眼。或立七種,是謂有識眼、無識眼、強眼、弱眼、善識所依眼、不善識所依眼、無記識所依眼。

 

或立八種。謂依處眼。變化眼。善業異熟生眼。不善業異熟生眼。食所長養眼。睡眠長養眼。梵行長養眼。定所長養眼。或立九種。謂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應斷眼。不應斷眼。已斷眼。非已斷眼。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謂過去眼。未來眼。現在眼。內眼外眼。麤眼細眼。劣眼妙眼。遠眼近眼。

或立八種,是謂依處眼(指扶塵根)、變化眼(指淨色根)、善業異熟生眼、不善業異熟生眼、食所長養眼、睡眠長養眼、梵行長養眼、定所長養眼。或立九種,是謂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應斷眼、不應斷眼、已斷眼、非已斷眼。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是謂過去眼、未來眼、現在眼、內眼、外眼、麤眼、細眼、劣眼、妙眼、遠眼、近眼。

 

如眼如是。耳等亦爾。是中差別者。謂增三增四。三種耳者。謂肉所纏耳。天耳。審諦耳。四種耳者。謂恒相續耳。不恒相續耳。高聽耳。非高聽耳。三種鼻舌者。謂光淨。不光淨。及被損。四種鼻舌者。謂恒相續。不恒相續。有識無識。三種身者。謂滓穢處。非滓穢處。及一切遍諸根所隨逐故。四種身者。謂恒相續。不恒相續。有自然光。無自然光。

如眼如是,耳鼻舌身等亦爾。是中差別者,是謂增加立三種、增加立四種。三種耳者,是謂肉所纏耳、天耳、審諦耳。四種耳者,是謂恒相續耳、不恒相續耳、高聽耳、非高聽耳。三種鼻舌者,是謂光淨(指無病)、不光淨、及被損。四種鼻舌者,是謂恒相續、不恒相續、有識、無識。三種身者。謂滓穢(指排泄)處、非滓穢處、及一切遍諸根所隨逐故。四種身者,是謂恒相續、不恒相續、有自然光、無自然光。

 

或立一種意。謂由識法義故。或立二種。謂墮施設意。不墮施設意。初謂了別名言者意。後謂嬰兒意。又初謂世間意。後謂出世間意。或立三種。謂心意識。或立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或立一種意,是謂由認識法義故。或立二種,是謂墮施設(指有意識二元分別)意、不墮施設意。初謂了別名言者意,後謂嬰兒意。又初謂世間意,後謂出世間意。或立三種,是謂心、意、識。或立四種,是謂善、不善、有覆無記(指末那識的四根本煩惱)、無覆無記(指阿賴耶識)

 

或立五種謂五位差別。一因位。二果位。三樂位。四苦位。五不苦不樂位。或立六種。謂六識身。或立七種。謂依七識住。或立八種。謂增語觸。相應有對觸。相應依。耽嗜依。出離有愛味。無愛味。世間。出世間。

或立五種,是謂五位差別:一因位、二果位、三樂位、四苦位、五不苦不樂位。或立六種,是謂六識身。或立七種,是謂依七識住。或立八種,是謂增語觸相應(指第六意識)、有對觸相應(指前五識)、依耽嗜、依出離、有愛味(有漏)、無愛味(無漏)、世間、出世間。

 

或立九種。謂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如前說。或立十二種。即十二心。謂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亦爾。出世間心有二種。謂學及無學。

或立九種,是謂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如前說。或立十二種,即十二心,是謂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亦爾,出世間心有二種,是謂學、及無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