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沙門修行次第》



《沙門修行次第》

(一)   前加行
精進沙門,應受持諸戒、善閉根門、飲食知節、遠離憒鬧。於空閒處靜坐修禪(雜阿含經 卷29 第八0一經)。【離】外六塵,達『言語寂滅』,即得初禪正受(雜阿含經 卷17 第四七四經),而入初禪。(由安那般那專注心於一境)

(二)   初禪
五支(特性):覺、觀、喜、樂、心一境性
有四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
入初禪則【斷】外六塵,修【離】內六根,圓滿【成就】根識的功德。
根識的弊病是:覺觀(尋伺)散亂。ç===以「數息觀」對治,成就專心一境。【轉】根識為「成所作智」。
修遠離內六根,可斷見惑三結(身見、見取見、疑見),得『須陀洹』。或死亡後轉生「梵眾天」。或再深入禪定,達『覺觀寂滅』,即得二禪正受(雜阿含經 卷17 第四七四經),而入二禪。

(三)   二禪
四支(特性):無覺觀、喜、樂、一心
有四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
入二禪則【斷】內六根,修【離】五根識,圓滿【成就】第六意識的功德。
第六意識的運作是由,大腦的皮質區(意識分別作用)與邊緣系統(負責飲食、睡眠、性慾的生理衝動中樞)。是造成貪瞋癡、十惡業(身三、口四、意三)的主因。即此意識造作的惡業根本,是對五陰身的貪念所造成。ç===故其對治應修三十七道品,成就戒定慧的功德。以「不淨觀」對治五陰身的貪念。【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
修遠離五根識,可斷見惑三結及前六品的思惑,得『斯陀含』。或死亡後轉生「光音天」。或再深入禪定,達『喜心寂滅』,即得三禪正受(雜阿含經 卷17 第四七四經),而入三禪。

(四)   三禪
五支(特性):捨、念、樂、慧、一心
有七地:九是無心境地。十是聞所成()境地。十一是思所成()境地。十二是修所成()境地。十三是聲聞(二元性識)境地。十四是獨覺(一元性我執識)境地。十五是菩薩(一元性大我識)境地。
入三禪則【斷】五根識,修【離】第六意識,圓滿【成就】第七末那識的功德。
第七末那識有四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應修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來對治。以「慈悲觀」對治末那識的我執。【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修遠離第六意識,可斷五下分結(貪、瞋、身見、見取見、疑見),名離關鍵(雜阿含經 卷15 第三八七經),得無門(《中阿含經》卷54第二百經)。得『阿那含』。或死亡後轉生「遍淨天」。或再深入禪定,達『出入息寂滅』,即得四禪正受(雜阿含經 卷17 第四七四經),而入四禪。

(五)   四禪
四支(特性):不苦不樂、捨、念、一心
有二地:十六是有餘依(依真如緣起的無我賴耶識)境地。十七是無餘依(白淨識)境地。
入四禪則【斷】第六意識,修【離】第七末那識,圓滿【成就】第八阿賴耶識的功德。
第八阿賴耶識的問題是,無明念想生滅如暴流。應修中觀的「緣起觀」及唯識的「無常觀」來對治念想的生滅。以「明想」來對治「無明想」。【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
修遠離末那識,可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得聖智慧鏡、無生。得『阿羅漢』。或死亡後轉生「果實天」。或再深入禪定,達『色想寂滅』,即得空入處正受(雜阿含經 卷17 第四七四經),而入空入處。

(由五根觸真如法,才能依第八阿賴耶識緣起差別影像,再依識的三能變,由根識與第六意識形成分別影像。若是由意根及意識獨頭形成的分別影像,就不會引發識的三能變。一般打坐時的念頭,都是落在意識的有相分別念。所以專注於外緣一境,是要調伏這種意識如瀑流般的有相分別念。)
(佛遺教經:『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識性緣起法的運作》




《識性緣起法的運作》


佛性真如的運作依著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的本質(堅、濕、暖、動、通(無礙)、覺),而創造『實有』真如法。而這『實有』真如法中包括真如識與真如法。因六大的本質是「性本常住」,但在靜止時是不存在(),在動()時則依一元運作原則而存()。例如識的本質是『覺性光』,就像光的特性一樣,靜止時光子的質量為零(也就是光不存在)。當光緣起()時,光的世界是時間無限大、空間距離無限小的一元性世界。


真如白淨識因業力的作用,而有三能識轉變為三界有情識。就像水因熱能的作用而有固、液、氣三態的轉變,業力的黑法與白法作用,使識性轉變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有情識。白法的業力使識性輕浮上升,黑法的業力使識性沉重下降。有情「識」在三界存有的運作是透過識的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別)。三界眾生的有情「識」自無始以來就有業因種子,種子在佛性真如識中異熟成為眾生的第八阿賴耶識,眾生因業因種子使第八異熟識轉變而有第七思量識、第六了別意識,以及五根識。由所轉變的「識」緣真如法在三界呈現心法一如的一元性『有』(即眾生),而這緣起的『有』公案現成是依真如法有差別相,此差別相再經意識緣起而有二元性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分別。


末那識的緣起是『我法一如』,而轉變為意識是『我、法分離』的緣起,這是二元性分別的主因。因意識是依第七識我執而運作,所以呈現的是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法。因此意識境界就有內外(我相)、主客(人相)、空間(眾生相)、時間(壽者相)的四相分別。因在意識境界是六根匯集處,所以修證者可以有六根互用的覺受。而因六根在欲界六道、色界等的業力功德不同,所以表現互用的業用功德也不同,如畜生道是鼻舌兩根為勝,而人天是以眼耳兩根為勝(例如人類中腦的四疊體由上丘與下丘一起組成的,上丘是視覺神經網路,下丘是聽覺神經網路,而這兩神經網絡間有聯絡的神經元,所以六根的互用是在六根與根識,是在大腦額葉意識分別之前發生。)


眾生的第八阿賴耶識因業力而有識轉變於三界形成『中有』,再依因緣於業力所牽引的界投生。『無色界』眾生是無心對境,是依阿賴耶識,但種子未異熟、不緣起法相。『色界』眾生是心一境性的『一心位(即八識同時緣一真如法),有初四禪天。四禪天眾生是一元性的無身、無麤想,眾生依阿賴耶識緣起法相。三禪天眾生是一元性的身一、想一,眾生是依第七末那識緣起法相。二禪天眾生是二元性的身一、想異,眾生是依第六意識緣起法相。初禪天眾生是二元性的身異、想一,眾生是依六根識與意識,以一心位緣起法相。此『一心位』緣起法相,是處於心一境性時的識心緣起,是由六根識互用、末那、賴耶,是八個識(或七個識如三四禪天,即意識分別不參與)同時的運作緣起法相。這種緣起法相若是僅意根參與則是一元性,但若是意識參與則落入二元性。


『欲界』六道眾生是二元性的身異、想異,眾生是依六根、五根識與意識,以散心位(即六根識不同時緣一真如法)緣起法相。『散心位』緣起法相是六根識不互用,可能是由一根識、意識、末那、賴耶,四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或是獨頭意識、末那、賴耶,三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因意識分別必然涉入法的緣起,故是落入二元性運作。(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一 舒州投子山慈濟大師因僧問:「月未圓時如何?」慈濟大師說:「吞卻三個四個。」僧說:「圓後如何?」慈濟大師說:「吐卻七個八個。」此公案名『月有圓缺』,以「月」來代表要佛性的真如識性,例如禪語錄中的「指月錄」,即是以「月」來表示修行者要獲得佛性一元性的真如識)


以人道為例,在人類生命的運作是透過識的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別),經由大腦的物質性運作,賦予名相,再進行認知、分別周遭的一切事務。所以人類識心緣起法是有物理性(六塵)、生理性(六根)、心理性(八識)的運作而成。例如佛性恁麼的識性因業力種子成熟,而投生於欲界的人道,而成為欲界人道眾生的阿賴耶識。此人道的眾生因業力的因素,阿賴耶識所緣的真如法,無情法成就為五根所見相同的依報物質世界,及有情識成就為五蘊所依的相異正報肉身。


人類識心的緣起法是以散心位緣起法相,由一根識、意識、末那、賴耶,四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或是獨頭意識、末那、賴耶,三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以聽聞鳥叫聲為例,當聲塵擾動耳根,直接引起賴耶種子的相應,此時阿賴耶識緣起的法是一元性全境是法的心、法一如,覺受全境是『鳥叫』。接著第八識轉變為第七識,此時第七末那我執識緣起的法是一元性的我法一如,覺受全境是『鳥叫即是我』。接著第七識轉變為第六識,此時因六根識的互用,覺受是『我看到鳥叫、我聽到鳥叫』。第六意識緣起的法成為二元性的我、法分離,覺受是主體的『我』,與客體的『鳥叫』。接著因人類是散心位緣起法相,五根識不互用,所以第六意識緣起的法很快轉入根識與六根,而且根塵的結合很緊密,使得主體『我』的覺受隱藏不覺,所以意識覺受是聽到有主客、內外分別,非全境的『鳥叫』,因這只是耳根、耳識、意識、末那、賴耶,四個識同時運作的緣起法相。


所以在人道的阿賴耶識因業因種子的異熟,而有圓成實性的『真如法實相界』第七我執識緣真如法,創造了依他緣起性的『出世間我法界』,這法的差別相是各個眾生因業力的本來面目,是一元性的我法一如、性相一如。但因人道的緣起是落入意識二元分別的我、法分離,所以依真如緣起的法被意識的心、心所法所緣,創造了遍計執性的虛妄『世間我法界』,而有了緣起法二元性分別法相。第六意識的心、心所法所創造的虛妄『世間我』是不斷的變動著,是隨著知識、經驗的薰習,在第六意識建立了有名相分別的主體(即有分別作用的頭腦神經網絡)。而這變動虛妄的『世間我』,是與心、心所法俱起的,也就是第六意識緣依他起的法時,過去的虛妄『世間我』也是在當下俱起運作。所以,人日常對緣起萬法的認知,是落在第二頭的第六意識以變動虛妄的『世間我』為能知,以心、心所法所緣起的遍計執相為所知。


因為人道緣起法是落入意識二元性虛妄的遍計執性,而且又是五根深著五塵的散心位緣起法相,所以要體證一元性的佛道就必須逆著這識心的三能轉變而上。釋迦牟尼於阿含經教導的沙門修行四禪次第,即是依循這道理而體證的。所以修行四禪次第,是斷外六塵而入初禪,斷內六根入二禪,斷五根識入三禪,斷第六意識入四禪,斷第七末那識成就四果果位。